第13版:国学·经典

讽刺与幽默 2024年04月05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自古文人偏爱柳(下)

文/于文岗 《 讽刺与幽默 》( 2024年04月05日   第 13 版)

  要不咋叫植树模范呢,苏轼少时就爱种树,他在徐州做通判时种植柳树,还为此写了“山中故人应大笑,筑室种柳何时还”的佳句。后来任杭州知州,在西湖筑堤“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明代张宁作《苏堤春晓》赞曰:“杨柳满长堤,花明路不迷。画船人未起,侧枕听莺啼。”

  

  爱柳植柳被晚清重臣左宗棠发扬光大。他在收复新疆时,动员湘军在沿途大道遍栽道柳,用于固路基、防风沙、利行人,被称为“左公柳”。兵部尚书杨昌浚见到连绵不断的“左公柳”,赋诗赞誉:“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至今,哈密东西河坝两岸,还成片生长着百余年树龄的“左公柳”。

  

  爱柳、咏柳经久不衰。“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代高鼎这首《村居》,描绘了春天里孩子们快乐地放风筝的景象,也描绘了早春二月绿意镺蔓的村居生活。

  

  爱柳咏柳远不止此。王昌龄“忽见陌头杨柳色”、崔橹“不见江头三四日,桥边杨柳老金丝”、韩偓“一笼金线拂弯桥,几被儿童损细腰”、韩愈“绝胜烟柳满皇都”、杜甫“颠狂柳絮随风舞”、晏几道“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王克功“春到枝枝是绿丝,秋来叶叶是愁眉”、薛昂夫“一丝杨柳千丝恨,三分春色二分休”等都记录了这样的情愫。

  

  柳与留谐音,汉唐时,凡送客至灞桥,常折柳枝相赠。后来代指送别,这就有了李白“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诗句以及“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典故,有了狄焕“翠色折不尽,离情生更多”情愫。

  

  我想,文人墨客之所以偏爱柳树,除了柳于土壤气候适应性强,播种、扦插、穴植等栽种方法简便多样,柳丝婆娑、柳质绵绵、树态柔美,“留”的美好寓意,也是一个因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