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出生于公元前145年,而刘向出生于公元前77年。这意味着在刘向出生时,司马迁可能已经去世。尽管如此,两人都是杰出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创作了《史记》,而刘向则负责整理典籍,其中包括编辑《战国策》。
秦始皇时期曾实行焚书坑儒政策,但汉代政府则致力于收集并保存典籍。刘向,出身名门,学识渊博,担起整理典籍的重任。他发现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游说故事和辩辞在收集到的典籍中占比很高,于是他精心挑选,去芜存菁,最终编纂成《战国策》。
《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代的历史,书中内容多为纵横家为各自国家提出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尽管作者众多,但并非出自同一时期。
全书共33卷,分述了东周、西周、秦、楚、齐、赵、魏、韩、燕、宋、卫、中山12国的“策论”。该书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核心,同时也反映了战国时期的社会风貌和历史特点。尽管《战国策》常被归类为国别史,但其中许多篇章因历史依据不足而更倾向于文学故事。
《战国策》中收录了丰富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例如,书中详细记载了齐国的孟尝君、楚国的春申君、赵国的廉颇等重要人物的言行和事迹,展现了当时各国的政治风貌和文化特色。
《战国策》非常善于人物的刻画。例如,苏秦的故事生动展现了一个擅长辩论、追求名利的策士形象,同时也揭示了社会中的势利与庸俗。苏秦游说秦国失败后,落魄而归,家人“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然而,当他后来功成名就,六国封相时,“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嫂蛇行匍伏”。
此外,《战国策》还通过讽喻的小故事传达深刻的道理,例如,狐假虎威、画蛇添足、狡兔三窟等204个成语均出自此书。《战国策》不仅为故事增色添彩,也丰富了中华文化艺术的宝库。
雄辩的论说、尖刻的讽刺、形象的譬喻和机敏的幽默,构成《战国策》独特的语言风格,为后世的说理和辩论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刘向在序言中指出:“战国之时,君德浅薄,为之谋策者,不得不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画。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虽然形势错综复杂,但当时的部分策士,为追求个人功名富贵不择手段、朝秦暮楚,以及在外交上夸大其词、挑拨离间,这些行为并不值得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