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发改委干了一件大事,他们对省评标专家库2023年度聘期届满的3226名评标专家进行了全面考核。结果显示,1008人因不符合续聘条件或考核不合格被解聘,并公示了相关名单。这一举措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
我初闻此消息时感到惊讶,毕竟鲜有听闻专家被解聘的情况。在3226名专家中解聘1008人,占比约31.2%,这样的力度确实不小。经查询确认此事后,我开始思考这些专家可能出现的心理反应。
我担心,这些专家会难以接受。多年来,他们习惯了被称为“某专家”“某教授”或“某领军人物”,如今突然失去这些称号,心中难免会有落差。他们的学生、同事、邻居以及合作的企业会如何看待他们?或许这个春节,他们过得并不轻松。
我担心,这些专家可能会选择沉默。即使别人仍称呼他们为“专家”或“教授”,他们可能也会默认接受。毕竟,退休多年的干部在自我介绍时仍会提及原职务,享受着那份荣誉。而那些被解聘的专家,很可能会继续保持专家的身份,无人知晓他们已不再是真正的专家。
我还担心,这种现象是否会在其他地方上演。毕竟,全国范围内都有对专家的聘任、考核和解聘的管理制度。但之前鲜有地方公开解聘专家的消息和名单,致使我们的周围仍有很多已不是专家的专家,还戴着专家的帽子,打着专家的旗号。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专家呢?“专”,指的是在某个特定领域,有某方面研究特长;“家”,则是指具有独到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理论体系的行家里手。能够成为专家的人,一般都有自己的学术成果。或有发明发现,或高屋建瓴,或技艺精湛,别人说不清的问题他能说清,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他能解决,别人研究不了的东西他能研究。
一个人要成为社会公认的专家,必须经过两个渠道。一个是机构评审,把自己的成果报上去,有关部门经过严格的审核之后,评定相应的职称。一般高级职称以上,就可以称为专家了。另一个是组织任命,比如很多研究机构的负责人,带领着一大帮专家,主管某个领域的研究,自然可以称为专家。
无论是机构评审还是组织任命,专家的身份都是有任期的,也许3年,也许5年,也许连聘连任。一旦任期结束或被解聘,专家的身份便不复存在。
目前,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许多地方的专家队伍中存在“只上不下”的现象。不称职也下不来,犯错误也下不来,解聘了也下不来,到期了也下不来。这导致专家队伍中滥竽充数者众多,真正能干事的专家却寥寥无几。
山西省的考核结果显示,约31.2%的专家不合格或不称职,我认为这个比例很有代表性。当前,许多专家并未展现出突出的智能和贡献,却享受着高待遇和荣誉。还有一些专家自吹自擂、投机钻营,给专家队伍带来负面影响。
很多领域,不是缺少专家,而是专家泛滥。能干事的专家太少,吃闲饭的专家太多。有一些小县城,就有上百个高级职称。高帽子戴着,高工资拿着,高调子唱着,却少见他们解决高精尖的问题,做出高难度的动作。
因此,我们应该借鉴山西的做法,定期对专家进行考核和清理,把那些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全部清除出去;对于被解聘但仍以专家身份出现的人,应给予严肃处理。这样,才能维护专家队伍的声誉和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