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中国文学和史学的开山鼻祖?有人说是孔子,也有人说是司马迁,错了。中国文学界和史学界公认的“文宗史圣”“经臣史祖”“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是《左传》的作者左丘明。
左丘明与孔子同为春秋末期人,本姓丘,名明,因其父在鲁国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
左丘明一生最大的贡献,是写了《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和《国语》。据说他作《国语》时,已经双目失明,只能口述由弟子记录。这两本书记载了很多西周、春秋时期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由于史料详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热切关注和高度评价,孔子和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历代帝王,对左丘明也多有敕封。
也可能有人会问,左丘明为什么要在《春秋》的基础上写《左传》?一种可能,是左丘明看了孔子编的《春秋》之后,产生灵感;再一种可能,是他对《春秋》的表现手法不太满意。240多年的历史,《春秋》只写了1.6万字,很多惊心动魄、丰富多彩的大事,都是一笔带过。而左丘明的父亲,就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对这些历史,不仅很清楚,而且很有兴趣,于是决定撰写《左传》。一下笔,就写了18万字。
《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同时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巨著,不仅记录了东周前期254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而且对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以及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等,均有准确而精彩的记述和评论。为此,《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确立了编年体史书的地位,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
《左传》中的经典很多,比如《曹刿论战》《郑伯克段于鄢》《不去庆父,鲁难未已》《子鱼论战》《介之推不言禄》《烛之武退秦师》等,至今仍家喻户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