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众生相

讽刺与幽默 2023年04月07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春秋》与“春秋笔法”

文/友多闻 图/马宏亮 《 讽刺与幽默 》( 2023年04月07日   第 11 版)

  “春秋”是一个时代。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建立东周开始,到公元前476年周元王元年为止。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精彩的时代之一,孔子、墨子、老子、韩非子、鬼谷子等大师,皆诞生于这个时代。同时,这也是一个战神辈出的年代,140多个国家,1000多场战争,诸侯之间争着抢着当大哥,军事思想和战略战术,在这一时期已经领先世界数百年。

  

  “春秋”之后,便是“战国”。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致使周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这一场大变革,直到秦灭六国而结束。

  

  当时,孔子等人编了一本书,因为记载的就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历史,而且古时历法也有“春秋”之说,所以就给这本书取名《春秋》。后来被列入“四书五经”中的“五经”。又称《春秋经》《麟经》或《麟史》等。再后来,又出现了很多对《春秋》记载的历史进行阐释和补充的作品,被称为“传”。其代表作是被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

  

  《春秋》记载的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也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现存的《春秋》,虽然只有16000多字,但却记载了从鲁隐公到鲁哀公,历十二代君主,共计242年的历史。

  

  据说那个时候,各国都有史官,专门负责记述本国的大事。只是别的国家,没有整理成书。而鲁国的孔子,则把十几个史官的记录和评述汇集在一起,成为一本名著。

  

  除了首开编年史先河,《春秋》的另一大特点是“春秋笔法”。别看那些史官记录历史事实惜字如金,但却在其中委婉而巧妙地表达了一些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而且多是针砭时弊,惩恶扬善,一针见血,入木三分。

  

  此后,便有了“春秋笔法”这个成语,又称微言大义。指行文中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也不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自己的态度,而是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的思想倾向和看法。

  

  比如,“春秋三传”中的“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举不失德,赏不失劳”“善不可失,恶不可长”“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还有“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等,都堪称语言使用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