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讽刺与幽默 2023年04月07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别再“守着金饭碗要饭”

文/高自发 《 讽刺与幽默 》( 2023年04月07日   第 01 版)

  “故地”重游
  图/赵曙合

  近年来,古镇游异军突起,但很多兴冲冲“杀”进古镇的游客常有走进连锁店之感,因为许多古镇相似度奇高,除了名字不同,仿佛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不但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一样,就连所售商品和特色小吃也基本雷同:卖茶、卖首饰、卖瓷器“古玩”,满大街臭豆腐、烤串儿、铁板鱿鱼……古语说得好,“尝一脔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如果“千镇一面”,古镇游势必走不远。到远方放飞身心、放飞自我,就是去感受不同的风土人情,这才是旅游的要义。

  

  “千镇一面”主要该“归罪于”各地简单的模仿甚至抄袭。眼见着别的古镇成为风景名胜,游人如织,一些地方官员便眼红心热,搜罗出本地的古镇,照猫画虎一番,便草草开门纳客。或许短时间可以大赚一笔,但时间一长就会造成“审镇”疲劳,古镇游没落将是必然。

  

  古镇的品牌优势是“古”,即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各地文旅部门必须对当地历史文化展开调查研究,让其独特的文化和历史的价值得以展现。每个古镇都要以创新精神开发,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得精心规划,绝不能打快拳、赚热钱。用历史文化支撑起古镇“古”的风貌,用创新产品打造出古镇“今”的亮点,使游人在体会古人的恬静淡然时,偶遇别处难觅的新奇,古镇才能令人流连忘返。

  

  打造特色古镇,不妨借鉴一下国内外“名古镇”的经验。国内,如同里的典雅山水、周庄的古朴优雅、乌镇的枕水人家之美等,都是尽量保留了千百年来的历史风貌,继承传统文化的朴拙;国外,如一些欧洲古镇,除了保持延续千百年的风貌之外,往往还传承了特色民俗与传统,其他功能上,或是滑雪胜地,或是葡萄酒产地,旅游功能并不凸显,经济却能持续发展。这些“不为之为”,反而更能吸引游客。

  

  深挖古镇的文化内涵,彰显地方文化自信,就是提升中国文化自信;文旅设计,一定要文化先行,旅游才不会空心化。我们有5000多年的历史,不缺古镇,它们就好像古人留给我们的金饭碗。但如果没有调查研究和创新精神的加持,守着金饭碗也会要饭,那就太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