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讽刺与幽默 2020年12月25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谁来保护我们的“脸”

赵威 《 讽刺与幽默 》( 2020年12月25日   第 01 版)

  刷脸支付、刷脸游园、刷脸回家,人脸识别技术正在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这不,东莞一处“星级公厕”最近火了,原因是为了避免同一人短时间内多次取纸,管理人员安装“人脸识别”取厕纸设备,引起市民对隐私泄露的担忧。当地城管部门回应:已协调终止使用前述设备,改用常规方式向市民免费提供纸巾。

  

  市民的担忧是否杞人忧天?如果你因为不懂相关技术细节而不能确定答案,那么,搜索一下相关新闻,

  就会不言自明。西安一名八旬老人接到诈骗电话,骗子指使她使用远程控制软件完成人脸识别认证,将其银行账户中238万元转走;南宁十几位业主委托某中介卖房,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刷脸查询房产信息后,房子就莫名其妙地过户给了别人……各地因“刷脸”而引发的经济财产损失案件频繁发生。

  

  今年10月,由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相关部门成立的APP专项治理工作组,发布了《人脸识别应用公众调研报告(2020)》。数据显示,六成受访者认为人脸识别技术有滥用趋势,三成受访者表示已因人脸信息泄露、滥用而遭受隐私或财产损失。由此可见,刷脸的确存在很大的安全风险。

  

  毋庸置疑,“刷脸”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人们享受大量新兴技术带来的便利,也无可厚非。但是,当“刷脸”无处不在,谁来保护我们的“脸”呢?要想让这项技术向善发展,必须用“猛药”来规制,为其划定明确的安全界限,而不是粗线条的约束。同时,也要切实保障人们在面对“刷脸”时,有选择说“不”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