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讽刺与幽默 2020年09月25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黑龙江省青冈县迎春镇同心村

消失的土地

本报记者赵一锦 《 讽刺与幽默 》( 2020年09月25日   第 01 版)

  农村发展是当下社会发展的一个重点模块,农村土地分配问题是其中重中之重。

  

  72岁的孙承庆老人怎么也想不明白,早在1998年就应该依法所得的土地,为什么到现在也分不到手里。

  

  1998年,国家实行二轮土地承包,黑龙江省青冈县迎春乡同心村村民孙承庆一家5口,按每人7亩地计算,依规可承包用地35亩家庭口粮田。然而,这些口粮田分配问题拖了很多年后,同心村村委会分给了孙承庆全家10亩家庭口粮田,后经多次到上级反映问题,对于剩余的25亩口粮田问题,终于与同心村村委会签订协议,村里同意将2019年12月31日到期的26.96亩机动地补给孙承庆一家。白纸黑字的协议书签好了,村委会的公章盖了,时任村党支部书记潘志光的字也签了。2020年初,孙承庆一家万万没想到在潘志光辞职后,新任村支书刘金宝、迎春镇党委书记王洪伟新官不理旧账,将上述土地继续发包给原土地承包人。

  

  乡村的公路上散落着一些尘土,汽车开过,荡起一阵烟尘,孙承庆望着本该属于自己的土地会想些什么呢?

  

  在调查过程中,记者发现类似的农村土地分配乱象还有很多,长期遗留的问题也不少。因为问题复杂不容易解决,从而导致乡镇村间的官员相互推诿、相互踢皮球。

  

  同心村村民说,1998年村里300多户人家,有十几户当年没有分到家庭口粮田。直到2018年,村委会才把当年应该一人补偿7亩的地按照一人2亩地补偿了。这种不按规章制度的“安慰式补偿法”,让没合理分到土地的村民哭笑不得。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村里到底还有没有地呢?如果有,为什么不分给村民?

  

  “有没有地”这个问题,干部与村民各执一词,迎春镇党委书记王洪伟一会儿说“现在是一亩地都没有”,一会儿又说“我不清楚”。耐人寻味的是,本报记者在9月9日走访,却在9月10日收到了青冈县迎春镇人民政府开具的一份“同心村无地源可分”的证明。

  

  然而记者问到村民,村民则说:“村里有不少的机动地,但是到期的机动地不分给应该依法所得的村民,而是继续承包出去,某些人获益。而且机动地价格还不一样,一亩机动地对外是300元一年的承包价格,和干部关系好的可能一亩地才120、100元钱。”对于村民的说法,村干部予以否认,说那些便宜承包出去的土地是一些不好的地。土地的“好”“坏”是什么标准,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当记者离开青冈县时,该县迎春镇党委书记王洪伟在电话中对记者说“县里就是把我的乌纱帽撸掉,我们这边也是一亩地也没有”。不知这话何意?我们的调查与“乌纱帽”有什么关系呢?

  什么是机动地?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时,有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以后可能进行的调整而预先留出的土地。但在延长土地承

  包期的过程中,一些地方为了增加乡、村集体收入,随意扩大“机动地”的比例,损害了农民群众的利益。现在农村的有些地区,想“动地”很难。因为已经有人在内部买卖了土地。因此,对预留“机动地”必须严格控制。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深度贫困地区也要实现这个目标。同心村村民丢失的那部分土地,是否会影响村民奔小康之路?

  

  在此,我们呼吁:维护百姓合法权益,请“村官”认真解决土地遗留问题。同心村土地如何分配?本报会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