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讽刺与幽默 2019年09月27日 星期五

喧嚣的归喧嚣,静谧的归静谧

高 伟 《 讽刺与幽默 》( 2019年09月27日   第 01 版)

  城市化的进程,使得更多城市夜晚趋向于灯光点亮的“不夜城”。成都却反其道而行之,在中心城区景观照明专项规定中,划出一些“暗夜保护区”:在城市的有些区域,适当调暗灯光,让该暗的地方暗,该亮的地方亮。

  

  “暗夜保护“是一个世界性环保概念,国际上许多公益组织早已在纯粹的大自然中倡导“暗夜保护”。我国的西藏,阿里地区的星空就属此保护区域。成都作为一座现代化特大城市,也因地制宜划

  定需要”调暗“的城市区间,是一个非常先锋的低碳管理举措。所谓先锋,其实就是一种以超前认知推动现代文明的当代方式。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人类与大自然曾经有过漫长而自在的和谐。技术的突飞猛进带动物质的发展与商业的繁荣,繁星与月光不再是夜幕降临的信号,灯光开始成为城市夜晚的象征。但是,人类从来都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生活也从来不全是物质与霓虹灯。黑夜的黑与白天的白,都是造物恩宠给人类的好自然。当“黑暗”被隐喻,成为与光明的对立面,黑暗,这个纯天然的面相,就这样被人类的思维给“染”黑了。人们对“暗夜”的保护与向往,源于人们心底对自然本色的回归与渴望。

  

  事实应该是这样的:商圈闹市区,霓虹灯光可秀;自然生态域,基础照明即可。让喧嚣的归喧嚣,静谧的归静谧。

  

  人们需要静静的夜晚,就像生命需要安稳的睡眠。很多时候,人为的光亮是一种喧哗,是一种用力过猛。暗夜中多余的披挂,是一种反自然,是一种光污染。

  

  在幽暗的地方,晓风吹过。“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生命的一种权利,也是人心的一种福利。

愿机场餐饮降价生“鲶鱼效应”
喧嚣的归喧嚣,静谧的归静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