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讽刺与幽默 2019年01月11日 星期五

精益求精朱大路(当代杂文人物之五)

文/汪金友 《 讽刺与幽默 》( 2019年01月11日   第 07 版)

  在浩浩荡荡的杂文队伍中,朱大路是一位精品制作者。无论他编的杂文还是他写的杂文,有很多都是当今时代的上乘之作。精益求精是他的追求,精雕细琢是他的品格。不为繁杂的世相所迷,不为耀眼的名利所惑。 

  十几年前我第一次见到朱大路的时候,就觉得他与众不同。一是他的个子很高,差不多有一米九;二是他的身材很瘦,好像一阵风就会吹倒;三是永远的眼镜和分头,完全一副书生形象;四是他的话不多,你不请,他不说,说了也是三言两语,绝无长篇大论。但他的见解,经常会一语中的,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写杂文的人,无不知道《文汇报》的“笔会”。这是一个杂文高台,也是一个精品专栏。而这个专栏的编辑者和主持者,就是朱大路。他在这个岗位上坚守了20年,正是由于他的精心策划和精心编辑,才使“笔会”文章繁花似锦。还有,朱大路极少在自己主持的版面上发表个人文章,而是留出阵地,努力扶植和推出业余作者,全心为他人做嫁衣。在一个充满功利和诱惑的时代,朱大路这样的文德,就显得尤为可敬和可贵。 

  退休以后,朱大路把主要精力投入了杂文创作。有了几十年“编者”的经验积累,当起“作者”来,自然是得心应手。 

  最近和大路兄通话,他和我讲起了他写杂文的6点体会:1.宁可少些,争取好些;2.不做时事新闻的尾巴,而让时事新闻为我的杂文服务;3.喜欢“硬题材,软表达”;4.把杂感当诗来写,尝试着写一些诗的政论;5.抒情,慢节奏,文质彬彬;6.主张杂文要“探险”,宁可发不出,也不可为发出而写不痛不痒的东西。 

  我突然感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是啊,我们写文章,为什么总是希望“多些、再多些”?只有抛开功利化的追求,才能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做时事新闻的尾巴”,就像磨道上的驴,无论你走得多快,都永远在别人后头。留下的那些足迹,也只是过眼烟云。还有“硬题材,软表达”和“把杂感当诗来写”,也是一个很高的境界。只有真正懂艺术的人,才能达到这种炉火纯青的程度。 

  细读朱大路的杂文作品,你会发现,几乎每一篇,都是那样文质彬彬,惟妙惟肖。在此我举他几篇文章的开头。《“临河斋”闲笔》:“我家门前,是条河。面河而居,叫‘闲居’;临风遐想,叫‘闲思’;发而为文,叫‘闲笔’。”《人话》:“人说的话,不一定就是人话。人话,是站在人的角度,替人着想,符合人性的话。”《私底下的感觉》:“有的小说,炒也不红。有的小说,不炒也红。没办法,是天分,造化,各自不同的缘故。”这样的文章,让人一见,就不忍释手。 

  近些年中,朱大路殚精竭虑,编选了几部精品文选,为作者的成长和杂文的繁荣,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朱大路在闲适的退休生活中,读书写作。并陆续创作“三闲”系列文章,即《“临河斋”闲笔》系列、《闲居时的断想》系列和《“半窗老人”闲谈录》系列。 

  我们期待着他的更多美文,来装点杂文大观园。

鸡毛蒜皮(寓言)
假话辨识秘诀
精益求精朱大路(当代杂文人物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