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讽刺与幽默 2019年01月11日 星期五

假话辨识秘诀

文/许家祥 《 讽刺与幽默 》( 2019年01月11日   第 07 版)

  假话是客观存在,生活中常有真话与假话交替上演,甚至同台演出的情况。有专家认为,假话可以辨识,人在说假话时,会出现音调升高、回答问题停顿时间较长、不自然地触摸肢体等情况。还有,“眼睛是心灵的叛徒”,人在回忆事情时,眼球向左运动,而大脑在编造假话时,眼球向右运动,未经过专业训练的人,都会有这个现象。 

  但人的表情转瞬即逝,难以捕捉。再者,表情也可造假。比如一些高水平演员,能根据剧情需要,想哭就哭,想笑就笑,若要“编造假话”了,眼球“向左运动”当不是难事。所以呀,用观察表情来判断人是否说谎靠不住。 

  积人生60年之经验,我认为用“三个凡是”来判断真话与假话比较靠谱:凡是拍马屁的话多是假话,像“您说得真好”“您站得高看得远”“高,实在是高”“高瞻远瞩、高屋建瓦(瓴)”之类,绝对是为满足上司的虚荣心而编造的假话,十句有九句是假的;凡是宣传本地区本单位如何如何“厉害了”的话多是假话,像“本市今年经济建设又上新台阶,GDP位居全国前列”“本市大抓食品安全工作,食品合格率达99%”“本市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空气质量优良率比去年增加了N个百分点”之类的“正能量”,大多是闭着眼睛“编”出来的,与实际情况相去甚远;凡是自吹自擂的话多是假话,像在大庭广众中总讲自己“过五关斩六将”,在汇报工作时总讲自己“改变了三个单位的落后面貌”,在酒桌上总说“我年薪百万”等豪言壮语的多是假话,其“丰功伟绩”大都是空穴来风。 

  需要指出的是,“三个凡是”之类的假话听着悦耳,特别舒服,因为它经过了“艺术加工”。加工之后,此话如“蜜”,比糖还甜。相比于酸、苦、辣,往往更对人的胃口,听后心里甜滋滋的;此话如“歌”,像颂歌又像凯歌,有独唱又有合唱,有男声又有女声,有民族唱法又有流行唱法,听起来旋律优美,沁人心脾;此话如“鸦片”,能提神,让人精神亢奋,云里雾里,飘飘欲仙。且容易上瘾,一日不听便万爪挠心,欲罢不能。 

  追根溯源,“三个凡是”来自于利益的牵引。说假话者为了达到其利益诉求,最容易写豪言壮语之类的文章,说堂而皇之的奉承话,以讨上司欢心,自己则获得提职、涨薪等实际利益,实现“双赢”。如此这般,便有人信奉“不说假话办不成大事”,有人追求“不但要说假话,还要善于说假话,把说假话当成一种习惯,而且说得像真话一样,说到自己也相信的程度”,还有人把说假话拍马屁当成一种艺术,刻苦学习和钻研,把“马”拍得舒舒服服,心旷神怡。 

  有个小故事,从前有两个村子,一个叫真话村,一个叫假话村,真话村在左,假话村在右。两个村外有个岔路口,路口站着一人(不知是真话村还是假话村的)。要去真话村者需用手指着其中一条路,问岔路口站立者一个问题,并判断准确,才能到达真话村。这个问题是:“你是走这条路回村么?”如果用手指的是去假话村的路,真话村的村民会答“不是”,假话村村民也会答“不是”;那么,想去真话村者就应走另一条路。 

  这个故事有点意思,挺耐琢磨。我的感觉是,说假话者都聚集成“村”了,说明假话已具有普遍性,运用“三个凡是”来判断假话完全必要,非常及时。 

  外国学者马尔克斯说:“你越是拥有权力,就越难以知道谁在对你撒谎,而谁没有撒谎。”诚哉斯言,“越是拥有权力”者离基层越远,最难以判断身边人和下属所说的话是谎言还是真话。但我觉得,“三个凡是”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无论有权者无权者都不妨一试。

鸡毛蒜皮(寓言)
假话辨识秘诀
精益求精朱大路(当代杂文人物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