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讽刺与幽默 2018年03月09日 星期五

男人的眼泪去哪儿了

(美)桑德拉·纽曼孙开元编译 《 讽刺与幽默 》( 2018年03月09日   第 14 版)

  自古以来,我们对于男人应有的品质形成了很多根深蒂固的观念,其中之一就是“男儿有泪不轻弹”。男人在葬礼上或许可以象征性地抹一下眼泪,但是“应该”赶快恢复情绪。当众哭哭啼啼是只属于女孩子的事情。

  

  男人不哭,这不只是习俗对他们的期望。一项研究发现,女人哭泣的“质”和“量”大大超过男人,她们的平均哭泣次数是男人的五倍,每次哭泣的时间是男人的两倍。

  

  但有一点可能会让你觉得吃惊:男女之间哭泣的差别似乎只是现代才产生。在历史上,男人从不吝惜他们的眼泪,没人将他们的流泪看成是女人气或者丢脸。

  

  比如,在对中世纪历史的研究中,我们发现过这样的故事:一位大使在演说中提起菲利普三世的功绩时,一次次泣不成声,台下的观众倾听演说时,无不哽咽落泪。

  

  在中世纪罗曼史里,武士们会纯粹因为想念心上人而哭泣。在克莱勋·特鲁瓦的小说《马车骑士》中,伟大的骑士兰斯洛特因为和吉尼维尔小别而潸然泪下,但这一点儿不影响他的英雄形像。还有一次,他因为被囚禁而无法参加比赛,靠在一位女士的肩头哭了起来。女士没有厌恶他的哭哭啼啼,而是感动之下帮他实现了愿望。

  

  在这些古老故事里,没有提到过男人强忍泪水,没有男人在流泪时假装眼里进了沙子,没有男人找借口溜到一旁偷偷抹眼泪。他们在众人面前仰面哭泣,没人讥笑这样的当众啼哭,他们都认为这是人高贵的情感表达。

  

  那么现在,男人的眼泪去哪儿了?世界上没出现过“反哭泣运动”,也没有哪个教堂或国家领导人发令说:男人不准哭。不过,诗人仍然保留着哭泣的权利,也只是在情深难掩之时。海明威这样长着一副扑克脸的英雄,即使有诗人气质,也不知道如何宣泄悲伤,难受时只会喝酒、拿枪打水牛。

  最大的可能是,男人的这种变化,是世界从农业社会转变为城市和工业社会的结果。在中世纪时期,多数人生活在自小熟识的人群当中。一个村子里也就二、三百人,大部分人互相之间有血缘或姻亲关系。如果男人想哭,能够在同情他们的人面前哭一通。

  

  但是从18世纪到20世纪,随着越来越普遍的城市化,人们生活在成千上万的陌生人当中,想找个人倾诉心事不是那么容易。再者,经济的改变让男人们更多一起在工厂和办公室工作,表达情感甚至私人谈话,都因为耽误时间而遭禁止。正如汤姆·卢茨在其所著《哭泣:眼泪的自然和文化史》一书中所说:“人们不想让情绪干扰了事情按部就班地发展。”

  

  但是压抑情感不是人的天性,人们有理由相信,让眼泪往肚里流对于人生是一种折磨。上世纪80年代的一项研究显示,人们的紧张性疾病和流泪过少有关。另一种认识或许有些超越常识:流泪与幸福和财富之间也存在着联系。一个地方的人越是爱哭,国家就越民主,人们的性格也更开朗。

  

  在别人面前强忍泪水,或许还会让你遭受冷落,正所谓爱哭的人有人疼。在公司的业绩评估会上哭天抹泪也许欠妥,但是一般时候,你敞开心扉,别人才会知道你需要帮助。

  

  男人不哭,这个观念让男人遇到苦恼时,会比女人较少得到帮助。这种情况又导致男人自杀、酗酒和吸毒的比例也比女人更高。有研究显示,男人的自杀率是女人的三至四倍。

  

  现在,是男人打开心理闸门的时候了。男人不必再效仿动作片中的英雄,每天板着一张石头脸,而应当和人类历史上数千年以来的国王、圣贤和政治家一样,想笑就笑、想哭就哭。遭遇到不幸打击时,让我们所有人,男人和女人,一起痛痛快快地哭泣,直到我们泪湿衣襟。正如《旧约》中的一句箴言所说:“含泪播种的人一定会含笑收获。”

男人的眼泪去哪儿了
上帝的手段
良言如同蜂房
忠诚如花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