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讽刺与幽默 2017年08月25日 星期五

“知耻”和不“知耻”

文/茅家梁 《 讽刺与幽默 》( 2017年08月25日   第 07 版)

  有位作家,出了一本书。可能自我感觉很好,于是就发布了一条悬赏信息。称如果谁能从这本书中挑出错误,他就按每个错误1001元的标准,奖赏挑错者。后来,有一位山西大学的教授,竟然从中挑出了172处错误。但在索要“奖赏”时,这位作家却迟迟不给。为此,该教授向法院起诉,要求这位作家支付17万元的赏金。

  

  针对这起案件,报载《对“吹牛作家”就该拿法律打脸》。文中说,对于如此自我炒作的“吹牛作家”,最好的办法就是将计就计,拿起法律武器与之较真,用司法判决结果“打”他的脸。

  

  所谓吹牛,就是脱离事实说大话。把小的说成大的,把少的说成多的,把差的说成好的。这本书的作者,可能不承认自己吹牛。但书中的错误,确实存在。比如他将蒋大为演唱的歌曲《敢问路在何方》,写作《敢为路在何方》,“问”写成了“为”;把“肉夹馍”写作“肉加馍”,“夹”写成了“加”。

  

  20年前我出第一本杂文集的时候,自己校对了6遍,又请朋友帮忙校对了3遍。可印出来一看,还有几十处错误。有些明显的错别字,就直挺挺地站在那儿。而我们几双1.5的眼睛,一遍遍过滤,愣是没有发现。

  

  第二次出书,吸取上一次的教训,自己校对三遍之后,又花钱请出版社的专业校对人员校对三遍。而拿到样书一看,还是有很多错误。更严重的是,有一篇文章,目录上有,书里却没有。我找有关人员咨询,他们说,按照相关规定,差错率只要不超过万分之一,就算合格。也就是说,一本20万字的书,可以有20个差错。

  想想也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无论作品还是为人,存在一些错误和不足,都属于人之常情,事之常理。人生的进步,也在于发现和改正错误。最成功的人,都是承认错误的人;最高尚的人,都是改正错误的人。

  

  每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由优秀的作家以独到的眼光、敏锐的观察、深刻的思考和艺术的提炼创作而成的。凝聚了向上的主题,揭示了问题的本质,美化了生活的艺术。所以说,很多的作家,也都是时代的智者。比一般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但无论多么优秀,都有缺点和不足。比如,在写作方面优秀,在别的方面却不一定优秀;熟悉这方面的生活,却不一定熟悉那方面的生活;这一部作品写得好,不等于每一部作品都写得好;自我感觉良好,不等于他人感觉良好。

  

  在作家这个圈子中,有一种很不好的风气,那就是自我吹捧和相互吹捧。正如马季和赵炎在《吹牛》的相声中所讲,你说我是“权威大师”,我说你是“潮流代表”;你说我是“妇孺皆知”,我说你是“家喻户晓”;你说我“一晚上写八篇文章”,我说你“昨夜里写三个剧本”。因为吹捧的声音太多,批评的声音太少,所以有些人便飘飘然,觉得自己真的高人一筹。

  

  越是伟大的人,越不说自己伟大;越是牛小的人,越喜欢到处吹牛。但吹出来和炒出来“成就”,都不会长久。因为现在人们的文化素质普遍提高,能写书的人很多,能挑错的人也很多。你玩什么猫腻,人家一眼就能看得清清楚楚。

“知耻”和不“知耻”
假如徒弟私吞银子
杭州地铁:开往阅读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