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讽刺与幽默 2016年08月05日 星期五

农村留守“胖墩儿”激增引人忧

■文/齐世明 《 讽刺与幽默 》( 2016年08月05日   第 01 版)

  ■老哥,你家孩子真有福相

  臧强/图

  笔者日前应浙江温州苍南县之邀,去那里作了“乡村文化大讲堂”第一讲《阅读之美,美人美心》。在这一贫困县留守儿童们的眼神里,我看到了他们对阅读的极度渴望。归来,我和一农村朋友谈起此行,不料,他却说,乡村孩子有匮乏(阅读),但也有过剩,留守儿童正快速肥胖化! 

  中国农村儿童迅速成为“胖墩儿”?笔者忽闻,始者惊,继疑之。恰在此时,读到了《欧洲预防心脏病学杂志》新载《1985~2014中国山东农村地区青少年超重与肥胖趋势》的调查,有事实,有数据:2014年,山东省农村儿童中17.2%的男孩和9.11%的女孩肥胖,而1985年两种性别的肥胖人口都不足1%。哦嗬!不过30年,齐刷刷增长了十几倍呀!难怪欧洲心脏病学会专家约普·珀克感叹:“这是我见过的儿童和青少年肥胖人口最急剧的增长。” 

  地球是个村,中国的事,外国专家也看在眼里,急上眉梢,咱们家里人更不可掉以轻心。其实,儿童肥胖早已不是城市病,随着生活趋好,据2005年统计,农村儿童肥胖增长率就超过了城市,11年前已露端倪,而今更成势成患,且不用“非常严重”不可状之。欧洲杂志以我山东为“样本”,而放眼神州东西南北中,类似的镜头何其多也!

  在华北在东北,爷爷奶奶“卖了鸡蛋给孩子买火腿肠,卖了水果给孩子买饮料”也成了新常态。用新鲜、“绿色”的食品,去换低质甚至是垃圾食品,这不是简单一句“科盲”可以脱身的。当爷爷奶奶带着孙男娣女翻山越岭,进了城镇首要事是走进肯德基麦当劳,当山村孩子们捧起炸薯条大快朵颐,视为“美梦成真,开了洋荤”时,你能仅仅慨叹“隔辈人娇宠娃”么?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近一亿之巨,这些孩子主要靠爷爷奶奶抚养,而隔辈人惯孙子女、只怕娃养(吃)不胖这也堪称“国粹”之一种了,这是不是农村儿童“胖墩儿”比例速升的因素之一呢?

  当然,不可埋怨祖辈的爱护,把板子都打在洋快餐上也不合适,尽管西式快餐在华夏越来越流行。因为,广大农村地区儿童最常吃的还是中餐。“八大菜系”嘛,无论东北还是山东,中原还是西部,“大油重味”是其日常饮食的传统特色;而传统的中国饮食又向着高脂肪、高热量、低纤维的“西式结构”大幅转变,正如西汉枚乘在《七发》里痛指的“甘脆肥脓”(命曰腐肠之药),也在华夏特别是广大富裕的乡村餐桌上随处可见,这不能不构成一大健康隐患,甚至是“三高”和心脑血管疾病的温床。

  需要引起社会各界关注的,还应属那些了无“牵挂”、铺天盖地而来的食品广告。有研究显示,垃圾食品广告对儿童的饮食选择和饮食习惯影响忒大也忒广。其实,多数发达国家和地区,都抵制垃圾食品广告。对这些通行做法,我国没有“与国际接轨”,眼见垃圾食品广告漫天飞,却没有任何限制。

  最后应书一笔,不可否认,发展并不平衡,目前国内还有相当一部分贫困地区,尤其是农村,儿童营养状况不良。但本文所指,已成大问题,而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经济发展,肥胖将成为农村儿童健康的大难题。是故,采取具体解决措施的时候到了。

农村留守“胖墩儿”激增引人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