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讽刺与幽默 2015年10月23日 星期五

山寨:“文偷”披上新“马甲”(现时社会病态档案之十)

文/齐世明 《 讽刺与幽默 》( 2015年10月23日   第 07 版)

  一个幽灵,正四处游荡,从建筑到汽车,从设计到写作,从官场到职场,从校园到科技园,从抽象至具象,从微观至宏观,从外在至内在…… 

  你说的是抄袭这个“劳什子”吧,有人一撇嘴,它还幽灵?早大摇大摆地登堂入室了,那气势,甚至把原创都踩在脚下了。 

  没错儿。抄袭者古称文抄公,属“老病号”了,不过于今为烈,“烈”得颇具规模、颇有新意,“烈”得山花烂漫,无法收拾。 

  怎么“颇有新意”?这“老病号”也知道与时俱进,频换“马甲”,改头换面,以掩盖自己的“庐山真面”。 

  借鉴,复制,模仿,都是抄袭者堂而皇之的“理论”。最新的“马甲”是山寨(就是克隆、盗版,是港澳台对拷贝和翻倍的意译)。今朝,华夏的复制、假冒、剽窃和窃取统统被称之为山寨,山寨俨然成为一个中性词。国人非但不以山寨为耻,反而将其发展成为一种畸形文化。 

  其实,抄袭就是剽窃,就是“文偷”。古人已经将此“盖棺论定”。而今动辄“数典忘祖”,不过民族基因谁也“忘”不掉,你精神的DNA无法逃避,它始终畅流在你的血管里,不好意思,“文偷”也成了传承的基因之一,衍生为现时社会一种文化世相,一种病态。什么病态?是可与“一脱而红”、“一夜暴富”合为“三部曲”的不劳而获综合征,“学术”一点讲,是寄生症,说白了,就是“文偷病”。不过这病态,在时下更具传染性质,其威远胜“非典”,不能不条分缕析之,以警醒国人,以引来医疗。 

  作为一种文化世相,当下抄袭可分三种“时态”: 

  低档的可称“众”,仍如我辈读小学时描仿影,亦步亦趋,直至一字不爽,甚至连题目都懒得换,错别字自然也无力改了——眼下有各种搜索,一“度”一“搜”,岂不是“全盘搞定”?闹得各地纸媒的副刊几乎都不上网,据说是被真作者追究抄袭追究怕了,打不起“官司”。另一重灾区是时评,谁也不敢发“陌生面孔”的文字。 

  中层的就算是个中“高段位”吧,已经辗转腾挪,上天入地,从我处裁一段“凤头”导语,从你文切下一块“猪肚”内容,从他篇再续一下“豹尾”……你纵然生就火眼金睛,哪有“读‘网’破万‘家’”的功夫,又如何追究其责? 

  前些天,北京一全国名牌大学研究生回家谈到其导师写论文的“名言”:抄一个人的文章那是抄袭,同时抄袭几个人的文章那叫科学研究。这“名言”一出,此教授便成了“叫兽”,“北(京名牌)高(校)”亦堕为“北‘低’”,而放大看去,茫茫“论文大国”,华夏学术论文发表量号称世界第一,可是有几位教授、博士后自有建树?又有多少揭发论文抄袭的丑剧在上演? 

  高端的自属“凤毛麟角”,一目十行,已慑取了你大作之“精气神”,敷衍成篇成剧,成“自行设计、自己名牌”,可“独家”可头题可“开XX先河”可成“填补全国空白”。甚至于你的“遗珠之憾”,他居然似乎可以“晴雯补裘”,倒把原创弄得一愣一愣的,内心先已怯了二分…… 

  其三似与模仿、借鉴有“量”的交叉,实有质的不同。“文偷”只爱照搬,只爱“山寨”出“民族品牌”、“创新产品”,这是继文化界之后,商品与市场的“沦陷”,更具危害的是在思想领域与政治范畴,让自己的脑袋成了别人思想的跑马场,踩着洋人或前人的脚印走路,自然成了心照不宣的“约定俗成”,大话、假话、套话、虚话自然会“登堂入室”且“大行其道”。全盘照搬,有个常思常新的例子摆在目前,那就是“照搬苏联模式”,造成什么后果,谁不清楚? 

  说到这里,有文抄公这“老病号”捧出了鲁迅,先生不也提倡并率先垂范着“拿来”——拿来主义嘛…… 

  周家大哥剑眉一耸,凭空喝道:呔!不可胡呲!“拿来主义”怎可作这般解释?可叹你们这腰包鼓了的一代,都拿抄袭当捷径,让金钱成老大,难怪咱母国创新越来越寡,简直是羞杀先人,气死先人了…… 

  确实,山寨与抄袭,对于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是最大的腐蚀剂,最广的传染病。要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切除这“文偷”毒瘤。▲

山寨:“文偷”披上新“马甲”(现时社会病态档案之十)
国人的公共意识
图片欣赏
鹦鹉与乌鸦吵架(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