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讽刺与幽默 2014年08月01日 星期五

“粉丝电影”,少点责骂,多些包容

《 讽刺与幽默 》( 2014年08月01日   第 06 版)

  情有独钟
  画/周喜悦

  新闻背景: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小时代3刺金时代》首映,24小时内收获了1.1亿票房,首日观影人次超过320万,两项数据都打破了国产电影纪录。有评论说《小时代3》是纯粹的“粉丝电影”,但也有人指出,这与片方“做互联网时代电影”的概念分不开。

  电影《小时代3刺金时代》又创了新纪录:首映,24小时内收获了1.1亿票房,首日观影人次超过320万。作为了新类型电影“粉丝电影”的集大成者,《小时代》系列表示出强劲的市场势头,从市场的角度讲,它无疑是成功的。但舆论的批评声音却随着《小时代》系列的“风光无限”而“波澜壮阔”。

  清华大学教授肖鹰就不止一次对《小时代》系列电影提出质疑,认为郭敬明导演的《小时代》是技艺低劣、思想丑陋的电影,“《小时代》系列的出现,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引导社会思潮,小时代、小世界、小格局遮蔽甚至替代大时代、大世界、大格局,是一个时代的人文建设和传播的失控”。批判的言辞可谓犀利。文化评论员姜伯静说:“电影,虽然是消费品、娱乐品、休闲品,但多少也应该给有灵魂、有意识、有思想的大脑一点触及,引导甚至启蒙。”影评人周黎明说:“多数郭粉想要买得起影片中那些东西,过上影片里那种生活,就得乖乖去找‘老东西’当小三小四小五,才有可能。这,就是该片隐含的价值观。”

  从这些文化人的批评声里,我们似乎不难感受到其价值观的“问题”。

  可“粉丝电影”面对的主体是粉丝,对粉丝有着特殊的意义。其创作的初衷,或者说营销的主要目标人群是定位好的,从电影的营销角度讲,这叫精准对位。《孤岛惊魂》是粉丝电影的代表作,创造了国产惊悚片的最高票房纪录,其中,女主角杨幂的粉丝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带动作用。有一位杨幂粉丝称,自己三天一共看了六遍《孤岛惊魂》。郭敬明否认他的电影是“粉丝电影”。他认为,“最关键的还是电影本身能否打动观众,因为一个人的粉丝再多也就一两百万封顶了。但一部电影的观影群可是需要几千万的量级,这些人中有很多是普通老百姓”。但粉丝在其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从郭敬明多年来培育的读物粉丝来看,他自己写在海报上的是两千多万。粉丝数量绝不会是少数,更可怕的是他们的忠实度令人咋舌,微博上生生不息的骂战就可见一斑。

  针对粉丝来拍摄的电影,口味上难以大众化,难以入“主流”,似乎已成定局。郭敬明的《小时代》系列电影对于主流舆论来讲,难以登大雅之堂,有点“离经叛道”,挨批的“命运”早已注定,可在笔者看来,“罪行”没那么严重。在一个宽容的社会里,这样的“罪行”完全可以豁免。你可以说他提倡“奢靡、炫富、自恋”的生活,可现实生活中的确存在这样的生活,电影作为一门艺术,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可它不能离开生活。郭敬明的《小时代》只是揭示了部分人的现实生活,并引起了共鸣,从某种程度讲,他揭示了当下生活的某种“畸形”,而这种“畸形”的存在更值得我们去反思。

  传达“正能量”是主流社会应该倡导的,可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存在已成为一种现实。各种“小众化”的价值取向已经在互联网时代集结成为一种小气候,他们生活在自己的意识里、价值判断里,不被主流的意识所同化,有自己的坚守。其实,这样的格局并不是一件坏事。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这才是一个正常社会应有的宽容的态度,正如伏尔泰说过的:“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也只有秉承这样的态度。“百花齐放,败家争鸣”的电影新气象才不会仅停留在宣传栏里。(文/徐辉冠)

“粉丝电影”,少点责骂,多些包容
新闻画外音
新闻点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