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圣诞节还有二十来天时,繁华街市已披红裹绿,开始“造势”了。“洋节”如此闹腾,想想传统节日,令人感慨良多!
市场经济,惊涛拍岸。几近二十年似同一瞬,古老中国已然成为经济中国,物质中国,商品中国——佐证我这观察与思考的是,传统文化节日蜕变成了大小商家牟利的节日,甭管你是阖家欢的春节,还是团圆夜的中秋,各地商家将利益蘸上蜜糖,裹着金箔,镶嵌得漂亮,打扮得养眼,包装成五个字:质优价自高,上“秤”与你“‘丝丝’计较”!
抑或将平日滞销的商品,拌上意义的佐料,掺杂时令的汁液,用人际、单位际关系爆炒,用回扣、分成勾芡,赚一个盆满钵满,又实现一个双方或者“三国四方”(越战时期常用)“互惠共羸”……
传统地说,这是包装;新潮地讲,这是炒作。结果同样,春节变成了三十年夜饭,初一大礼包,元宵节成了汤圆(连灯都越来越少),端午节满街粽子,中秋节嘛,开口闭口就是月饼……
走笔至此,可引入文革中期受推宠的四部国产新片“火红的年代战洪图,青松岭上艳阳天”之《青松岭》的台词:“再好的关东烟,到你嘴里也得变味儿!”是的,再“文化”再传统的节日一经商家“包装”,那就是辣手摧花,浸淫于商业味之海,春节也寡情少欲的,成了人老色衰的“黄脸婆”,遑论中秋、端午?!
由节日的嬗变,由“包装”而至炒作,笔者油然浮上脑海的是这样八个字:鱼龙混杂,泥沙俱下。静下心来想一想,近几年来,文化界特别是娱乐圈,这种“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场面何其繁矣!亦何其烦矣!其“混杂”之处、“俱下”之时,皆在炒作包装——“文化炒作”,尤其是“娱乐包装”。
(下转第七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