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技术迭代升级倒逼计量测试产业发展 2024年08月12日

  n型高效电池组件市占率快速提升,不同电池技术多元化发展,给光伏电池效率计量测试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日前表示,近年来,随着我国光伏行业技术快速进步,TOPCon、HJT、xBC等n型高效电池技术推进速度逐步加快,但在技术推进过程中,由于受电池结构和工艺差别、各家测试装置不同、标准电池溯源机构差异、电池电容效应等因素影响,准确测量电池效率的难度增大,各家测试机构数据偏差也较大。

  上述背景下,为推动光伏电池效率标定的准确性、科学性、规范性与一致性,促进行业长期良性发展,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发布《关于进一步提升光伏电池效率计量测试能力的倡议》(以下简称《倡议》),希望从标准制定、计量测试能力等方面多措并举,打造积极的计量测试环境。

  ■ 检测标准要适配新技术

  在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首席计量师熊利民看来,光伏电池及光伏组件技术的进步正倒逼相关测量技术发展创新。

  赛迪智库光伏产业形势分析课题组研究结果显示,2024年,随着n型电池规划产能逐步放量,以及下游对于n型电池的市场需求拉动,n型电池的市场占比将快速提升,由2023年的接近25%提升到50%,至2025年将迅速提升至80%,成为电池技术的主流。

  随着光伏技术迭代升级,因应用新技术、新材料引发的问题也开始显现,其中技术及标准不统一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熊利民以HJT举例说:“作为新兴光伏电池技术,HJT近年来才逐渐实现量产,行业对其性能评估、测试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尚不充分,致使各检测机构在测试标准上可能存在差异。”

  熊利民进一步表示:“比如,为了增加光电转换效率,光伏电池在紫外和红外波段都做了技术增强,这就导致光谱适配度波段范围有变化,相关标准也需要适配。行业亟待推出更精准的检测标准,推动HJT等技术健康、有序发展。”

  ■ 规范企业电池效率标注

  “TOPCon、HJT等新技术产品相继出现,并逐渐形成量产规模,是推动光伏电池效率标定的科学性、规范性与一致性的原因之一。”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透露,“有的企业模糊电池效率的表达方式,不告知究竟是实验室效率还是量产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光伏电池效率的准确性。”

  6月,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召开的光伏电池效率标定问题研讨会提出,要提升倒推光伏电池效率标准的科学合理性。目前,以TOPCon为主的光伏电池测试效率大幅高于入库效率的现象不正常、不规范,不仅会影响国家相关行业管理政策技术指标值的设置,也会影响HJT、xBC等其他技术的效率标定。

  为此,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呼吁,企业及行业需共同努力,尽快使以TOPCon为主的光伏电池测试效率回归真值,杜绝和抵制不负责任随意提供转换效率世界纪录测试结果的行为。

  7月,工信部发布《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征求意见稿)》,对光伏制造项目、企业资质与工艺、能耗等多方面做出规范性要求。相较2021年版本,对相关产品技术指标要求有所提高。光伏电池转换效率方面,要求现有n型电池转换效率不低于25%、新建及改建项目电池效率不低于26%。

  券商中信建投期货认为,上述政策出台落地后将有助于加强行业格局重构,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而针对光伏电池转换效率方面的要求,则体现了对光伏电池实际检测标准的重视,预计未来相关标准将更加严格,助力光伏电池测试效率回归真值。

  ■ 持续提升计量公信力

  近年来,我国加速推进测量体系建设。2022年,市场监管总局、科技部、工信部、知识产权局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国家现代先进测量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35年,计量基准的准确度和稳定性得到大幅提升,数字化量传溯源应用领域不断扩大。部分重点领域测量技术取得重要突破,研制成功一大批国产测量仪器设备,新建计量基准、计量标准核心测量仪器设备基本实现自主可控。

  在这一大背景下,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持续发力,在《倡议》中提出,加强标准电池的权威溯源能力,可不间断溯源至SI国际单位制,并确保在开展业务及宣传等工作中,对外公布的电池测试效率溯源至SI国际单位制;推动相关测试标准的制修订,加强测试与计量的培训,提升光伏测试与计量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

  《倡议》明确,加强不同企业之间电池的比对测试和技术交流,降低测试不确定性,共同维护良好的计量测试环境;提升企业实验室和产线测试设备计量校准能力,保持量产效率测试与标准电池组件的一致性;依托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成立技术专家组,当企业待发布的电池测试效率值高于行业认可的权威效率记录表中记录的同类型电池技术效率记录时,由技术专家组至少5位第三方技术专家进行准确性、科学性、合理性论证后再公开发布。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江华指出:“检测认证机构处在标准应用与推广的前沿,在进行每一项检测与认证业务时都需要有相应的检测认证规范、实施规则和标准支撑,我们希望进一步加强与检测认证机构的合作。”

  熊利民表示:“希望更多企业跟我们一起收集更多的数据,尽快形成相关标准,并推动其成为适应行业发展的标准化技术团标、行标、国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