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网互动持续走热。深圳市发改委日前发布的《深圳市支持虚拟电厂加快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提出,鼓励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开放车端V2G功能。《措施》明确,提升车网双向互动能力。推动全市超充、快充以及交流充电设施等全部实现车网互动功能,经评审后对于具备V2G功能的充电设施给予单个企业最高不超过500万元支持。
V2G指电动汽车与电网进行双向互动的技术,被认为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支撑。近年来,V2G技术发展不断提速,截至目前,江苏、河北、天津等省市都已设立V2G项目。不过,受访人士表示,虽然V2G技术备受市场关注,但尚处于起步阶段,短期来看,其规模化应用仍面临一系列挑战。
■ 各方积极参与
据了解,与传统充电桩相比,V2G充电桩具备特殊的双向电流功能,电动汽车既可以从电网获取能量给动力电池充电,也可以在电网需要时,将动力电池的能量回馈到电网中,提供电力支援。
近年来,在相关支持政策持续加码下,V2G技术试点示范进入“提速期”。今年年初,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融合互动的实施意见》,其中提出,到2025年,我国车网互动技术标准体系初步建成,充电峰谷电价机制全面实施并持续优化,市场机制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加大力度开展车网互动试点示范,力争参与试点示范的城市2025年全年充电电量60%以上集中在低谷时段、私人充电桩充电电量80%以上集中在低谷时段,新能源汽车作为移动式电化学储能资源的潜力通过试点示范得到初步验证。
去年5月,广东省能源局印发的《广东省推进能源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提出,积极开展车网互动示范,在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珠海建设车网互动充电站V2G示范工程。
政策扶持下,V2G技术试点示范建设、战略合作项目快速铺开。企业层面,6月13日,哪吒汽车与宁德时代、三六零、北京链宇科技有限公司举办“V2G车网智慧能源示范项目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将聚焦车网互动V2G技术、业务及相关领域创新,展开战略合作。
“从企业发展战略层面来看,政策推动下,V2G技术发展目标明确,在智能电网构建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此背景下,桩企、车企、动力电池企业都需要积极参与V2G项目布局。”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纪雪洪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产品销售层面看,企业在V2G技术上有所突破,也有助于提升产品的吸引力和技术领先性。”
■ 应用价值显著
V2G技术具有广泛应用价值。有业内人士表示,在实际充电场景中,V2G能够为参与充电的各个角色带来益处,让车主、电网、车企实现“三赢”。
纪雪洪指出,车主能够通过V2G技术向电网售电并获得收益。同时,对车企而言,V2G技术帮助用户降低了用车成本,从而进一步促进整车销售。“用户可以在用电低谷时用较低的电价给汽车充电存储电量,在用电高峰期用较高的电价向电网输送电力,利用峰谷电的差价创造收益。”
另外,从电网角度出发,在负荷过大或需要应对突发情况时,汽车动力电池也可以通过V2G技术将自身储存的电能释放回电网,为电网提供额外的电力支持,达到削峰填谷、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的效果。“车辆能够充当电网的移动‘充电宝’。”纪雪洪分析称,“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经达到千万级,能够存储的电能很大,可以帮助电网实现能源调节,间接降低电网成本,提高能源利用率。”
国网智慧车联网技术有限公司能源服务中心(负荷调控中心)总监秦俭此前公开表示,随着续航能力增强,电动汽车将成为非常好的移动储能资源,可以在电源侧和负荷侧充分发挥电力“海绵”的作用,实现充电与放电的双向行为。在电源侧,如果住宅小区中10%—20%的电动汽车参与双向放电,本地配电不需要增容就可满足所有充电设施的使用需求。在负荷侧响应方面,到2030年,如果50%的电动汽车参与电网互动,就可以形成调峰时段1亿千瓦的调节能力。
■ 规模化应用尚需时日
中信证券认为,车网互动模式具备长期发展的高确定性,社区实现有序充电将为设备商和运营商的市场空间带来结构性扩大;而有序充电乃至V2G推广应用将使具备平台型整合能力的企业率先受益。
不过,虽然V2G技术发展前景巨大,并持续受到各方关注,但目前市面上的大部分充电桩仍未具备V2G功能。
“V2G属于偏前沿的技术,还未完全成熟,相关市场也刚起步。并且,动力电池也需要有更大的循环寿命去支持高频度的充放电次数,相关技术还需要进一步研发攻克。”纪雪洪指出。
车夫咨询合伙人曹广平向《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目前,V2G的实际应用仍然受限于车辆电池寿命和电池主要满足车辆行程的需要,尚不能为电网进行大规模反向售电。“电池是电车行业的瓶颈,动力电池在驱动车辆方面仍然任重,对电网放电则更加‘道远’。”
“车网互动横跨多个行业,每个行业分属不同的部门,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也不同,如何协调非常关键。现在许多充电桩尚不具备反向充电功能,车—桩—网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还需进一步打通。”纪雪洪认为,“后续V2G技术的推广和相关产品的开发也都需要周期。未来,还需要进一步通过试点示范工作,寻找解决各种困难和瓶颈的突破口。V2G功能真正实现普及,可能还需要5年甚至更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