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上风电驶入发展“快车道” 2023年12月04日

  图为三峡大丰海上风电场。盐城市发改委/供图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全球能源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战略方向,海上新能源已成为全球主要海洋国家促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发展方向。业内人士认为,作为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海上风电有望成为沿海地区新增能源供应的重要力量。

  能源转型的重要组成

  可再生能源装机量的不断提升,彰显了我国践行“双碳”目标的坚定决心。然而,按当前全球碳减排速度发展,距离实现《巴黎协定》在本世纪内将全球升温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甚至1.5摄氏度以内的目标仍有一定差距,全球碳减排问题依旧严峻,电力行业碳减排是能源转型的关键。

  海上风电对推动全球能源转型具有巨大潜力,一方面,与陆上风电相比,海上风电风力更稳定,发电量更大,具有多重优势;另一方面,海上风电场能尽可能地建立在靠近沿海的负荷中心。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海上风电规模不断扩大。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海洋能源处副处长刘霄在近日召开的2023中欧海上新能源发展合作论坛上,披露了一组数据,截至今年9月底,中国海上风电累计并网装机约3189万千瓦,装机规模已连续两年稳居全球第一,超第2至5名国家海上风电并网总和;2019-2022年利用小时数逐步上升,今年1-9月达1797小时。“从各省情况来看,广东、山东、辽宁、江苏、浙江、福建6省并网规模均超百万千瓦。”

  与此同时,各国越来越重视海上风电发展并进行积极布局,国际间合作密切。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预计,到2030年,全球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将达近500吉瓦,海上风电大有作为。

  经济效益凸显

  与陆上风电相比,海上风电装机与运行面对着更为严苛的海洋环境,安装成本更高。但得益于规模效应和标准化,海上风电行业成本得到降低,总体来看,我国海上风电行业已达到一定成熟度。

  从整机制造、基础施工、风机吊装等关键生产制造与施工环节的产能来看,我国已形成支撑年新增建成并网规模超过千万千瓦的海上风电产业链。刘霄介绍,在技术方面,我国海上风电机组大型化快速发展,海底柔性直流输电和升压站装备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新型基础安装技术持续创新。“目前,最先进的自升自航式一体化海上风电安装平台‘白鹤滩’号在福建平潭外海完成了全球首台16MW风电机组吊装,吊装高度达150多米。”

  “近年来,近海风电场造价范围在1—1.2万元/千瓦,在山东、江苏等建设条件较好区域个别项目招标价格低于1万元/千瓦。深远海风电场、漂浮式风电场造价逐步提升,分别在1.2—1.5万元/千瓦和2.3—3万元/千瓦。”刘霄说。

  在彭博新能源财经亚太区研究主管阿里·伊扎迪·纳贾法巴迪看来,中国海上风电的风机制造商比西方的整机制造商更有成本优势。“中国制造商提供了更有价格竞争力的成本,助力全球风电行业发展。随着全球市场大幅增加,制造能力也不断增长,其中大部分增长来自于中国制造商。”

  深远海是方向

  “从全球来看,风能在离岸较远区域资源丰富,加之近海地方人类活动较为频繁,风电开发需远离这些区域,海上风电走向深远海是必然。”据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新能源院副院长陈晓峰介绍,目前全球深远海风电正进入商业化开发阶段,已建项目主要分布于欧洲和中国,中国已开展了柔性直流输电、漂浮式风电机组和基础的试验示范项目。

  据了解,当前,深远海海上风电管理办法未出台,用海审批流程也未明确,深远海海域开发建设难度大。刘霄认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完善将是支撑未来海上风电健康发展的关键,如推动海上能源岛示范,加大海上柔性输变电应用等。“实现大容量深远海海上风电输电送出,柔性直流、低频交流等柔性输变电技术将成为关键,应进一步加强研究并开展示范应用,引领我国海上风电实现高质量发展。”

  中欧能源技术创新合作风电领域联合研究牵头人姜昊表示,漂浮式海上风电是深远海风电开发的主要形式。预计到2030年,全球漂浮式海上风电的装机可达16.5吉瓦。然而,目前漂浮式海上风电尚未实现规模化发展,在技术创新和降本增效方面面临诸多挑战。“中欧在漂浮式海上风电全周期价值链上有非常好的互补性,适合以价值链互补合作为抓手,开展相关合作。期待双方进一步推动漂浮式海上风电降本增效与市场规模化开发合作,开发第三方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