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全过程碳排放量在全国占半数 绿色建材将成建筑零碳转型“主战场” 2023年07月10日

  绿色建材因具有“节能、减排、安全、便利和可循环”等特征,在全生命周期内可以大幅减少自然资源消耗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被认为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实施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重要手段。近日,在ACT2023(首届)国际零碳城市大会暨零碳建筑博览会上,业内专家表示,绿色建材正成为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选项”。

  ■ 建筑行业零碳转型任重道远

  “截至2022年底,全国累计建成节能建筑面积超过300亿平方米,节能建筑占城镇民用建筑面积比例超过64%。我国建筑领域在低碳健康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绩。”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副会长倪江波称。

  尽管如此,我国建筑行业零碳转型依然任重道远。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彭寿看来,我国建筑运行阶段在不采取任何节能措施的情况下,建筑碳排放将于2040年达峰,严重落后于我国碳达峰目标。

  “‘大量建设、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传统建筑材料和施工技术已不适应当下要求,亟待转变建造方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二级巡视员陈新表示,“未来需要重点在推动绿色建材应用、发展智能建造等方面下功夫。”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健康建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王清勤说:“如果在建材的生产阶段就采用安全耐久的建筑材料,可以大大延长建筑使用寿命,这也意味着直接减少了建材生产和施工环节的碳排放。”

  ■ 零碳材料驱动绿色建筑

  作为整栋建筑最重要的“零件”,建筑材料品质的优劣关系到建筑节能水平、用能效率等,也直接决定了建筑的“绿色”程度。彭寿强调,绿色建材将是建筑零碳转型的“主战场”。

  “全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超50亿吨,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50.9%,其中,涉及材料的碳排放是重中之重。”彭寿举例称,比如,与材料直接相关的钢铁、水泥等建筑材料,生产消耗了大量能源、产生了二氧化碳;在建筑运行阶段,供暖、制冷和照明等消耗大量能源;在建筑施工阶段,材料运输、集成、机械建造等也消耗能源。

  “节能材料的持续创新应用是建筑节能减排的最有效路径。”彭寿强调,“其中,建筑门窗能耗占建筑总能耗的40%。因此,中空玻璃、真空玻璃、智能响应玻璃、气凝胶玻璃等材料的绿色创新应用至关重要。”

  此外,由于发电玻璃是已实现商业化的新一代光伏发电材料,大力发展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也成为推进建筑绿色转型的重要抓手。以凯盛集团建设的单体规模超10兆瓦的薄膜BIPV应用示范项目为例,其年发电量约为1100万千瓦时,按照运营时间25年计算,项目累计收益约为2.2亿元,节约燃煤约11.7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6.5万吨。

  ■ 绿色建材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会上发布的《中国城市绿色低碳建材应用现状评估报告》显示,我国多个省市结合地方实际产业基础和经济发展状况,制定了相应的绿色建材和推广政策。例如,南京、青岛、绍兴、湖州、杭州和佛山等城市通过发挥政府采购功能,加快推广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应用,在政府采购中探索支持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的有效模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以北京为例,城市副中心等重点工程所使用的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必须获得三星级标识,并积极将绿色建材应用比例要求纳入高标准商品住宅政策工具箱。截至目前,北京市本地生产企业已获得绿色建材产品认证证书共计116张,其中,以本地供应为主的预拌混凝土企业60张,预拌砂浆12张,预制构件16张,基本覆盖了全市主要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

  青岛在推动绿色建材产业方面也十分注重提质增效。比如,培育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16家,推进500万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零碳工厂投产,在全国率先形成零垃圾、零废水、零废气、零废热、零能耗的“5零”生产循体系;另外,还建设了莱西绿色建筑产业园、平度绿色新型建材产业园等,吸引投资超60亿元,逐步形成了全产业链协同推进的良好发展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