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技术创新 助力油田上产 2023年07月10日

  “在当前能源绿色转型的过渡时期,传统能源依然占据重要地位,如何强化技术创新对能源安全的保障作用,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近日,在中关村合众创新经济研究院召开的“技术创新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研讨会上,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张有生表示。

  研讨会聚焦当前我国油气资源稳产增产话题,探讨如何通过技术创新进一步提高油田采收率,进一步提升能源保供能力。

  ■■ 采收率提升空间大

  长期以来,我国石油等主要能源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油气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供应保障压力持续增大。

  国家统计局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原油产量20467万吨,进口量50828万吨;天然气产量2178亿立方米,进口量10925万吨。石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分别保持在70%以上和在40%以上。

  “未来二三十年,新旧能源交替转换仍会持续,油气资源开采、化石能源清洁利用仍然是重要方向。”科技部研究室原主任胥和平在研讨会上指出。

  肩负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使命,各大石油公司纷纷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积极推进增储上产,但当前,国内油气资源开采仍面临不少难题。据《中国能源报》记者了解,近年来,我国探明油气资源品位持续走低,难采储量占比逐年升高。与此同时,陆上老油田已进入高含水后期开发阶段,综合含水率达到89.4%,单井产量持续降低;新区块储量品位劣质化趋势加剧,非常规和超低渗油气藏占比达到85%。

  随着高品质常规油气资源储量减少,低效难采储量成为未来我国石油开发的主战场。如何进一步提高难采油藏及气藏采收率,是石油行业面临的重大课题。

  中关村合众创新经济研究院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当前国内油气平均采收率只有32%左右,远低于50%的世界平均水平。因此,除进行地质勘探发现新的可采油气储量外,提高现有油气资源的采收率同样意义重大。据有关专家估算,国内原油采收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增加可采储量2亿吨,相当于新增探明储量10亿吨。

  ■■ 技术成市场关注焦点

  当前,全球油气资源开发正转向超深油气、页岩油气、深水油气、煤层气等领域,但这些资源的开采技术难度大、成本高,所以创新换代技术、实现低品位资源规模效益开发,成为油气上产及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手段。

  “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全靠技术进步和突破,现有技术已无法满足大规模增产的现实需要,必须要有新技术替代。”中国石油集团测井有限公司长庆分公司副经理陈浩军指出。

  据《中国能源报》记者了解到,当前全球油气开采技术创新趋势明显,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绿色环保技术大量应用,同时随着国内外油气藏开发类型不断丰富、油田开发难度不断增大,能够显著提高石油采收率的技术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以美国为例,其从石油进口国变为石油净出口国,正得益于页岩油开采技术的突破。

  中关村合众创新经济研究院指出,受制于国内地质条件和技术水平,我国要实现油气田稳产增产,需要更多技术和资本投入来提升采油速度,进而破解低品位油藏开发难度大的问题。

  以射孔技术为例,射孔作为石油开采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被誉为油气勘探开发的“临门一脚”,是石油开采领域的基础性关键技术。与会专家指出,未来射孔技术及工艺的创新发展,将有力推动国内油气井增储上产,从而提升我国的能源自给率。

  ■■ 完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

  技术创新助力油气田稳产增产,但如何加强技术创新并推动落地与推广应用也是重要问题。

  与会专家指出,当前我国技术创新面临制度障碍,政策支持体系并不健全。技术创新作为高投入、高风险活动,需要鼓励创新的生态环境与政策支持。一方面,我国大量关键技术面临“卡脖子”困境;另一方面,政策对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缺乏系统支持。

  为此,多位专家建议,在政府层面,应强化政策引导,完善技术创新体制机制,加大对能源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研发的持续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能源领域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健全技术创新风险分担机制。同时,破除能源领域技术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鼓励有创新活力的民营企业在科技自立自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在企业层面,要加强研发创新与市场推广,以及与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开采石油资源勘探、开采、加工等方面的技术研究,加快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同时,民企应创新商业模式,突破市场壁垒,通过技术合作、资本入股等多种方式与各大石油企业开展合作。

  “国有企业、科研院所与民营企业可以通过共建联合实验室、场景创新中心等方式,搭建科技成果共享机制,扩大先进技术应用场景,形成创新驱动发展与保障能源安全的合力。”西安瑞通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戴鹏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