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蜇春醒 2023年03月06日

  也许是早年在乡村生活快乐的缘故,现在每念起那片故土,总会心生莫名的情愫。夜深人静的日子,脑海时常浮现那里的角角落落、沟沟坎坎,以及桩桩件件的往事。

  那种快乐,当时并不经意,只觉得每一个寻常的日子都会如此,在变幻的四季亦如此。记得有一年早春,应该是惊蛰时节,新学期刚开学不久,傍晚走在放学路上,到处是春的气息,我尽情感受着,享受着,心里欢愉,回家一放下书包,便直奔老屋前那片春意盎然的稻田。

  初春的田野,满目生机。草儿已由大片的枯黄转为一片青绿,有些刚从土里探出头,嫩嫩的、柔柔的,宛如刚学会走路的孩子,歪歪扭扭,萌头萌脑,很是可爱。埂边的田沟里,沁出几抹青草,散发出淡淡的清香。沟泥看上去也很喜人,一改冬日的干硬状态,变得湿漉漉的,润泽如膏,用手指按压,印痕立现,似乎是大地要呼吸着涌动起来了。

  长大后,读了些描写春天万物复苏的诗句,便想到那个春日所见的沟泥,感同身受,心生共鸣。

  古人对土地的观察的确敏感又细致入微,并用生动贴切的词语来称呼和形容,“土膏”一词便是其一。《国语·周语上》说“阳气俱蒸,土膏其动”,唐代皇甫冉在《杂言无锡惠山寺流泉歌》这首诗中写道:“土膏脉动知春早,隈隩阴深长苔草。”不同的话语都描绘了早春时节的泥土状态——因冰雪融化,这些曾被翻耕的熟土便呈膏脂般的糊状。春雷震响,春雨冲刷,它们便耸动着醒来,随便撒上作物种子,让阳光照晒,作物便生根发芽,蓬勃生长,夏成壮棵,秋结果实,给予人们收获。

  南宋田园诗人范成大诗《春日田园杂兴·其二》云:“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饷开。舍后荒畦犹绿秀,邻家鞭笋过墙来。”我想,早春时节,土膏欲动的原因,除了气温回升土体消融、土壤湿润度提高,以及连绵春雨的冲刷和春雷震动外,也应该有土里花草竹子等植物根脉的延伸和冬眠动物的苏醒活动。

  我曾见过寒冬时节土里的青蛙,儿时有一次冬天挖菜园,便翻出几只蛰伏的青蛙来。它们冬眠土中,完全如人醉酒后的睡眠状态,纵使被挖出,有豁亮的光,也缩成团,麻木不知。彼时,想到这些小动物会捕捉害虫,立即轻轻回埋,不惊扰它们的酣梦。后来,待到气温回升,青蛙们便渐渐苏醒,耳目敏知,生息繁衍,它们所依附的土壤也自然被扰动起来。

  乡村故园,春来土膏耸动,万物复苏,农人春耕也如火如荼了。

  不误农时不负春,乡亲们每天早出晚归,弯背躬身,在农田里火热忙碌。为提高复种指数,增加粮食产量,家乡那时多种双季稻,早稻一茬,晚稻一茬,尽管人很辛苦,但收获却更多了。

  三月惊蛰,人们着手育秧施肥,耕田耖田,村庄到处充溢着犁耙水响的声音,田畈白亮一片,鹭鸟翻飞头顶,歇落田间。乡亲们都知道,只要精耕细作,科学种植,脚下这片春醒过来的膏腴土地,就会不辜负辛劳的汗水和付出,必定在夏天铺展出一派葱绿密茂,在秋天堆出满仓满囤金灿灿的稻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