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上的钻塔 2023年03月06日

  小时候,我们称胜利油田为“九二三厂”。

  那年冬天,一个寒冷的冬日,我和村里的小伙伴正在村北厚厚的水湾冰面上滑冰,远远看到一辆汽车开到村东的麦地。那时在农村,汽车是稀罕物。我们一边喊着“汽车,有汽车,看汽车去啊!”一边追着汽车跑。等气喘吁吁跑到汽车旁,摸摸车灯,瞅瞅车轮,看看车门,满眼的新奇与羡慕。

  汽车司机是一个和蔼的老师傅,任我们围着汽车摸来摸去。我问:“你们来干啥啊?”由老师傅说:“来找石油啊!”看着在麦地里顺着一条直线走来走去的人,我心里纳闷:“这样能找到石油吗?”

  冬日是农闲时节,大人们听到动静,纷纷从村里出来,和石油工人们互相递过一根旱烟,接过一支烟卷,交换着美美抽上一口。听司机师傅讲起找石油的事,我才知道一个新名词——石油勘探。休息时,父亲邀他们进村里暖和暖和,他们推辞道:“在野外,习惯了。况且离村子远,来回挺耽误时间的。”父亲便回家烧水,盛满四五个暖壶,给他们送来。父亲说:“大冷天,不去家里,就多喝点热水暖和暖和。”

  后来,又来了一辆带钻机的车,在麦地里每隔百米左右钻一个眼。父亲依然每天给工人们送热水,孩子们则雷打不动地去“参观”,顺便吃一颗他们送的糖块或一个白面馒头。每当这时,父亲就会告诉他们:“甭给他们吃,惯坏了。”然后转头训斥我们:“你们别在这里捣乱,快去一边玩去。”他们笑着说:“老周,这就是你的不对了,给孩子吃块糖,咋就惯坏了呢?”

  不论父亲怎样训斥,我们依然每天来观景,尤其喜欢看工人们将一截截一米多长的圆柱状炸药,放到钻好的洞里,接上电线,一通电就会听到“嘭”的一声,一条灰黑色水柱就从地底下喷涌而出,高高冲上天空,又哗地跌落下来,在炮眼周围洒满灰黑色的泥浆。我们问:“这就是石油么?”工人们笑了:“这不是石油,是泥浆。”

  随着炮声停歇,工人们完成了勘探工作。这场地质勘探,是我第一次看到石油工人们的工作。冬季、野外、寒风、飘雪……就像歌词里描写的那样:“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头戴铝盔走天涯;头顶天山鹅毛雪,面对戈壁大风沙,嘉陵江边迎朝阳,昆化山下送晚霞,天不怕地不怕,风雪雷电任随它,我为祖国献石油,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我的家。” 

  后来,石油工人们离开村里的田野,一走就是大半年。直到第二年秋季,他们回来后,才开始真正打石油。高高的钻塔立起来,钻机的轰鸣声响彻田野。父亲依然和他们联系着,帮忙做一些力作能及的事,出于安全考虑,孩子们不能再接近钻井现场。

  再后来,钻探完毕,工人、简易房、车辆、设备都撤走了,只剩一个高高的钻塔还屹立在田野上,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只要有空闲,我们就会爬上约五层楼高的石油钻塔,眺望远处的村子、河流、田野,仿佛站在空中,距离白云近了,距离星星也近了……

  冬季过后,又来了一些石油工人,拆卸钻塔,装车运走。父亲说:“听说是地下出来的石油水太多油很少,不值得开采。”

  工作后,我来到胜利油田机关驻地西城,了解到“九二三厂”的由来:1961年4月16日在时称山东省广饶县东营村附近打出了第一口工业油流井——华8井,日产油8.1吨,标志着胜利油田被发现;1962年9月23日,在东营地区钻探的营二井日产原油555吨,刷新了当时全国单井日产最高纪录,胜利油田早期始称“九二三厂”即由此而来。

  东营,我的家乡,一座因石油而兴的城市。数十年来,家乡人民与胜利油田携手共进、共兴共荣、共同发展,走过了风雨,走出了辉煌。然而,我心中最美好的记忆,却还是那时父亲与石油工人们亲如家人的鱼水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