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高端化工项目渐唱主角 2023年03月06日

  近日,山东省政府发布《关于印发2023年省重点项目名单的通知》(下称《通知》),其中工程、服务、化工等产业重大项目多达1400个,但与化工相关的项目仅有79个,较上年明显减少。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从山东化工项目减少趋势来看,化工项目门槛越来越高,以化工项目驱动产业的模式将成为过去式。针对产业链条短、产品层次低、安全环保压力大等弊病,化工产业将以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为主攻方向。未来,也将转向高端化工领域,尤其是新材料板块。

  ●审批趋严规模缩减

  数据显示,2023年山东省重点化工项目数量比2022年的104个大幅降低31.65%。这与山东提升了项目申报要求和审批门槛密不可分,进入升级重点化工项目的难度有所增加。

  “其实 ,2021年山东就已经连续出台了3个文件严控‘两高’项目,力推新建化工项目‘减量替代’。同时,要求严格控制项目审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强化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山东某石化企业相关人士说,“从我们的项目报批时间和程序来看,能够感觉到高耗能高排放化工项目审批明显收紧,且新上项目必须落实产能替代、煤炭消费减量替代、能耗替代、污染物排放总量替代,现在更注重沿链聚合、聚链成群,延长产业链。”

  “传统石化产业的技术、工艺、产品、市场都已成熟,思维易固化而不易改变。不少企业经营者热衷于获取短期利润,一心想‘赚快钱’,难以潜心去做核心技术的积累,导致产业结构层次低下,产品结构雷同,资源矛盾制约突出,已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性制约。”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会长李寿生指出。

  资料显示,山东省石化产业2016—2021年高端化发展趋势较好,但管理水平、要素配置和规模经济的不足,制约着高端化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2021年至2023年,山东省公布的重点化工项目从大宗化学品逐渐延伸至高端、精细化产品。根据《通知》,未来,山东仍将坚持绿色低碳原则,加强技术创新,提升工艺装备技术水平,加强能源消耗综合评价,推动工业领域绿色转型和循环低碳发展。同时,大力推进化工企业进区入园,鼓励企业建链延链补链强链,推动上下游协同、耦合发展。

  ●聚焦新材料和高端化工

  李寿生指出,2020年我国化工新材料产量为2700万吨,但消费量高达3800万吨,供给和需求量相差1100万吨,化工新材料的自给率仅为71%,农药、染料、涂料、表面活性剂、生物化工、催化剂、电子化学品等高端精细化学品差距显著。

  《山东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就曾明确提出,要打造世界级高端化工产业基地。同时,还要扎实推进万华化学乙烯、东明石化UPC等项目实施,争取更多重大石化项目列入国家规划布局。严格落实产能置换指标,稳妥推动后续地炼产能整合。优化提升枣庄、济宁、菏泽等现代煤化工产业,培育做强潍坊、东营、滨州等高端盐化工产业,大力发展化工新材料产业。推进化工园区整治提升和集聚发展,化工企业入园率达到45%以上,化工园区(含纳入园区管理的化工重点监控点)产值占全行业80%左右。

  从《通知》中可以看出,未来山东省将聚焦新材料和高端化工。在涉及的项目中,淄博睿霖化工有限公司烷烃综合利用项目、淄博齐翔腾达化工股份有限公司20万吨/年异壬醇项目、山东新时代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高端聚烯烃项目、山东隆华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108万吨PA66项目、万华化学120万吨乙烯项目和新材料低碳产业园一期、二期已然在列。

  卓创资讯研究院化工行业研究员李训军表示,长远来看,精细化学品、高端新材料产业是支撑我国化工产业发展的关键,也是驱动我国工业升级的关键环节。山东省石油化工企业准确把握“油转化”“油转特”趋势,加强重点项目建设推动,对于省内石化产业升级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为转型留出能耗空间

  中泰证券研报显示,山东工业结构以制造业和重化工业为主。据山东省生态文明研究中心相关研究,2050年允许的能源和工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量,山东省可能只有1亿吨。此外,2060年还要实现包括其他温室气体在内的碳中和。要达到这一目标,山东必须实现产业结构的较大幅度调整。

  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管言明介绍,未来山东将强化碳排放管控,倒逼“两高”企业转型升级,动员全民参与节能减排降碳。

  管言明指出,在“两高”企业层面,要严把新上项目碳排放关,严格落实“两高”项目碳排放减量替代工作要求,实行碳排放指标收储调剂,盘活存量碳排放指标,推动国家和省布局重大项目顺利落地,确保“两高”行业碳排放总量只减不增。

  有业内人士表示,石化产业具有产业链长、工艺流程复杂、产品结构多样的特征,生产加工过程能耗类型多样,技术创新贯穿于石化行业各个产业链条,开展技术创新是石化产业高端化、低碳化发展的重要手段。未来,要重点淘汰整合高耗能高排放小规模落后产能,加快炼化一体化建设步伐,充分发挥石化产业规模经济效益。石化产业应通过实施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企业与高校之间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新技术、新业态发展,推动石化产业技术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