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热开发走红长三角 2023年03月06日

  “当前,全球能源转型正处于加速推进期。作为重要的零碳能源,地热能是唯一不受天气、季节变化影响的可再生能源。地热能稳定、持续、利用率高,开发利用地热资源是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必然趋势。”日前,在“2023年中国长三角·如东小洋口地热综合利用高层论坛”上,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委副书记许金标作出上述表示。

  我国地热资源丰富,全国33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浅层地热能资源年可开采量折合标煤7亿吨;水热型地热资源总量折合标煤1.25万亿吨,年可采量折合标煤18.65亿吨。不过,截至目前,我国地热产业还处于发展初期阶段。与会专家认为,要做好地热能开发利用这篇大文章,就要因地制宜,由点到面,先行先试。长三角地区既有资源,又有应用需求,将成为我国地热产业发展的排头兵。

  ■■资源丰富 应用领域广

  中国技术监督情报协会地热产业工作委员会主任陈焰华援引《中国大陆地区大地热流数据汇编(第四版)》指出,我国大陆地区热流分布格局总体表现为东高、中低,西南高、西北低。其中,藏南、滇西、川西以及东部为高热流异常区,是我国地热资源勘探开发有利区。

  我国是地热资源大国,地热利用史也十分悠久,其中最具代表的利用形式便是温泉。以如东小洋口为例,该地区勘查出42摄氏度碳酸氢钠泉、76摄氏度芒硝泉、82摄氏度氟硅泉和92摄氏度重碳酸盐泉等全国罕见的高品质天然温泉。其中76摄氏度芒硝泉,世界排名第四,被世界温泉权威组织誉为“黄金理疗泉”。

  地热在能源领域的发展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明确,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能等,不断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探索深化地热能以及波浪能、潮流能、温差能等海洋新能源开发利用。

  中国地热产业工作委专家委员会主任李宁波表示,我国温泉利用历史早可追溯至数千年的漓山温泉。进入新发展阶段,温泉文化进化为地热文化,秉承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

  许金标认为,如东小洋口地区地热资源得天独厚,具有分布广、埋深浅、储量大、水温高、品质好等优势,是长三角乃至我国东部沿海地热地质条件最好的热田之一,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做好如东小洋口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对江苏沿海地区绿色发展意义重大。

  ■■需求走高 发展潜力大

  长三角地区不仅拥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在建筑运行能耗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应用空间和减排需求,将地热用于长三角地区供暖制冷势在必行。

  陈焰华介绍,伴随建筑需求的不断攀升,城市化程度不断提高,我国每年净新增建筑面积约20亿平方米,加之南方供暖市场逐渐扩大,我国建筑领域的碳排放量在未来10年内仍会持续攀升。

  据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2022数据,2022年,我国建筑面积总量约为659亿平方米,建筑运行能耗排放量约达21.8亿吨二氧化碳,占全社会总能耗的23%以上。预计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和高质量发展的推进,室内能源需求将进一步增加,建筑运行的碳排放量也会进一步增加。

  “建筑运行中的热力需求低碳替代空间大,相比于北方采暖地区,夏热冬冷的南方地区建筑能耗总量年均增速更大。特别是长三角地区社会经济发达,碳排放占全国的10%左右,是其他地区的5倍,建筑业减碳需求日益旺盛,清洁低碳替代需求也更为迫切。”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热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庞忠和说。

  庞忠和表示,长三角地区浅层和中深层地热年可开采量1.7亿吨标准煤,可供暖面积达25亿平方米,制冷面积14.5亿平方米。到2035年,长三角地区供暖与制冷需求约为50亿平方米,如果用地热替代燃煤,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3亿吨,占社会总排放量的15%,而该区地热资源目前利用率小于2%,开发潜力很大。

  ■■技术落地 规模效益显

  有资源,有需求,更要有技术。庞忠和指出,长三角地热能利用技术基础较好,水空调技术、浅层地热储能技术优势明显。据介绍,水空调是利用地热资源实现供暖制冷的技术。当空气温度大于水的温度,水体吸收大气中热量,地表水体可作为冷源。当空气温度小于水体的温度,水体向周边环境释放热量,地表水体可作为热源。

  陈焰华指出,建筑供冷时,冷热源多采用电制冷方式,利用浅层地热能的地源热泵系统供冷是重要的技术之一。地源热泵在冷凝器进水温度与水冷冷水机组相同时,能效一致,只是减少了冷却塔的飘水损失和热岛效应。建筑供热时,维持室内舒适温度所需要的供热量和热水温度都不会太高,与利用浅层地热能的地源热泵系统、中深层地埋管换热系统或地热可供给的热水温度基本吻合。地源热泵能够很好的满足建筑能源的需求和特性,各类热泵全年一次能源利用率高达1.21—1.45,而锅炉仅为0.7—0.9。

  目前,基于地表水源热泵的水空调新技术与示范工程已经落地。庞忠和表示:“长江沿岸,从武汉,到重庆,江水源空调技术先后得到应用。在长三角地区应用条件最好,且做出了规模化效益。”

  陈焰华指出,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旺盛的供冷供热市场需求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要求对地热能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高质量发展要求。

  国家地热能中心第四届指导委员会、技术委员会预计,预计“十四五”期间平均每年将新增1.12亿平方米供暖制冷面积,2025年至2030年间平均每年将新增1.57亿平方米供暖制冷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