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市全力打造“一块锂电池” 2023年03月06日

  江山市经济开发区莲华山片区,浙江碳一新能源工厂钢管林立,焊光闪烁,一期年产20万吨的锂电池石墨负极材料生产线正在抓紧建设中。

  江山市经济开发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内,由金石资源集团投资15.5亿元建设的年产2.5万吨新能源含氟锂电材料项目,正在做投产前的设备调试工作。

  江山市经济开发区域南片区,总投资30.7亿元的浙江万里扬新能源汽车结构件项目正在基础打桩,将形成年产20万吨精密成型新能源汽车结构件生产能力。

  ……

  “一区三园”全面铺开、全速推进,江山市锂电产业投资建设如火如荼。“2022年,江山举全市之力实现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区444户‘园中村’的征迁,以及108家非化工企业的腾退,腾出连片化工用地5051亩。”在近日召开的2023中国新能源电池产业江山峰会上,江山市委书记朱素芳郑重表态,江山市下定决心、排除万难,抢抓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风口,打造千亿锂电池产业园。

  ◆看准新赛道新机遇 全速推进

  地处浙江省西南部,衢州江山市是一座工业老城。全市拥有规模企业386家,产值亿元以上企业88家,主板上市企业3家,新三版挂牌企业5家,具备完备的资源要素和雄厚的工业底蕴。

  近年来,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锂电产业迎来了发展风口。江山市剖析产业前景和本地优势、产业机遇后,做出了转型升级、抢抓锂电产业发展“窗口期”的决定。“此前产业园区布局不合理、产业集聚效应弱、低小散企业多、安全风险隐患大、亩均综合效益低等诸多现实困境和问题短板日益凸显。”江山市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相关负责人介绍,园区致力于做强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材料,延伸氟硅下游和特色功能材料产业链,前瞻布局电子化学品,力争到2026年,园区工业总产值达到500亿元;2030年,形成以新能源新材料为主导,产值超过1000亿元的特色精细化工园区;2035年,建成创新型现代化智慧化工园区。

  大决心就有大力度,江山市奋力跑出发展“加速度”。“像习谷科技,从拿地到一期厂房建成,仅仅用了4个月的时间;万里扬项目,从一个有200多户的村庄到企业拿到土地,只用了47天。”朱素芳表示,要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让重大产业项目能够在最短的时间落地投产。

  企业对江山市的效率也有直接感受。“烯谷科技正负极材料项目一期于去年4月开工,9月底厂房建成交付,预计很快会开始小批量试生产。”杭开控股集团董事长邵建雄介绍,该生产线是全球第一条万吨级富锂锰正极材料生产线,二期和三期项目已经在计划之中,预计于今年年底和明年8月启动。

  ◆产业链初具规模 信心底气足

  全国锂电建设热潮澎湃,企业为何选择江山?

  江山市市长徐明峰给出答案,江山市地处三省边际,在产业协同上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西接江西,锂盐总产量占全国近一半,拥有赣锋锂业、九江天赐、江西紫宸、孚能科技等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龙头骨干企业;南连福建,宁德市正在建设全球领先的锂电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核心区;北邻安徽,集聚了蔚来、长安、奇瑞、江淮、大众等一批新能源车企。江山所处的衢州市正在打造世界级锂电材料生产基地,聚集了巨化集团、华友钴业、杉杉新材料、吉利“三电”、时代锂电等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2022年全市钴材料产量3.5万吨,位居全球第一;正极材料产量10万吨,位居全球第二;三元前驱体产量15万吨,位居全球第三。

  依托衢州、抱团衢州,一批批重大项目“拔节生长”,一个个链主企业“八方汇聚”。近年来,江山市陆续引进研一新能源、金石新材料、碳一新能源、中科锂电等企业,涵盖正负极材料、电解液、粘结剂、添加剂等产品,锂电产业已经已初具规模。

  浙江碳一新能源于2022年来到江山市,是该地第一个锂电池负极项目,计划总投资80亿元,用地613.9亩。其中,在建一期项目投资30.5亿元,新增用地313.9亩,建设年产20万吨锂电池石墨负极材料生产线。浙江碳一新能源董事长岳敏介绍,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全国单体规模最大的天然石墨负极材料生产基地,届时能极大地缓解我国天然石墨负极材料供应持续紧张的局面。

  ◆经济发展新热点 技术创新为重

  不只江山市,近年来包括福建宁德、江西宜春、四川宜宾、湖北荆门、山东枣庄在内的城市都瞄准新能源新材料赛道,纷纷提出打造锂电之都。    

  “我国规模以上电池制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总额已近万亿元,行业整体呈增长态势,锂电池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热点。”中国电池工业协会理事长刘宝生表示,伴随国家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的实施,我国已逐渐成为世界电池制造加工和贸易中心,各项经济指标保持较快增长。但产业发展也面临一系列问题,锂电池产业投资热度颇高,产能过剩风险已经显现,将进一步加剧市场竞争。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罗俊杰同样认为,全球动力电池供应链仍面临诸多不确定风险,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成为行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加强技术创新、带动产业链协同,被认为是各地做大做强锂电产业的重中之重。刘宝生进一步表示,我国电池产业正处于大规模发展应用的重要“关口期”。从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到电池制造、装备制造,我国基本实现了自主生产。但未来要保持锂电池产业的优势地位,技术创新是引领行业发展的关键,仍需加强对关键材料的基础研发,解决电池寿命、充放电时间、成本安全等问题,同时推动电池制造智能化、数字化、低碳化,提升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高电池产品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