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甲醇路线受追捧 2023年03月06日

  “理解双碳目标,切入点是气候履约,核心是产业竞争,关键是科技的比拼。”在近日举办的甲醇能源制备工程化技术交流会上,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员王慧指出,“目前全球都在寻求低碳化、去碳化和零碳化的途径,即减少对碳资源的依赖并提高碳转化的能效、碳效和经济性。未来我国能源结构中仍有一定的化石能源使用量,若要实现净零排放,发展碳循环是唯一技术选择。”

  王慧所指的碳循环,即二氧化碳的规模化、资源化利用技术——二氧化碳加氢制绿色甲醇。由于不仅能够消纳大量二氧化碳,还能够解决氢的储运问题,当前绿色甲醇制备技术正受市场热捧。

  ■■实现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

  甲醇作为重要的工业原料和能源载体,在传统化学领域和能源领域均有重要应用。在传统化学领域,油漆、溶剂、合成纤维等都是甲醇的终端产品;在能源领域,甲醇是清洁的燃烧燃料,与传统化石燃料相比,可实现二氧化碳减排59%,且在规模效应下经济性与燃油车相当。

  “为了解决我国能源安全问题,减少对石油的依赖,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内都在发展煤化工,比如煤制油、煤制甲醇。但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煤制甲醇的发展受到限制,因为这个过程中会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合成1吨甲醇大约需要排放3吨左右的二氧化碳,这就是为什么现在一定要走绿色甲醇路线。”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集杰表示。

  所谓绿色甲醇,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碳排放极低或为零时制得的甲醇。与传统煤制甲醇生产工艺不同,二氧化碳加氢气可在催化条件下合成甲醇,实现了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数据显示,每生产5吨甲醇可消耗7.5吨二氧化碳。

  “绿色甲醇是代替燃油的碳中性基石能源。”王慧表示,“它以二氧化碳和绿氢或副产氢为原料,制备过程负碳排放,燃烧后排放水和二氧化碳,净排放为零。”

  除此之外,甲醇可在常温常压条件下运输储存,可在现有燃油运输、加油站体系的基础上快速改进,升级成本低。甲醇燃料在车用、船用、大功率甲醇发电机、甲醇燃料电池发电等领域已有较为成熟的应用案例。

  “根据国内目前甲醇消耗情况测算,全国每年至少有2000万吨的绿色甲醇需求量,这相当于每年可直接消纳二氧化碳3000万吨,间接消纳二氧化碳 1亿吨,相当于增加森林种植面积2万平方公里。”麦芬隆(上海)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勇表示。

  ■■解决氢能储运难题

  实现二氧化碳的资源化利用、从碳的正排放到负碳排放外,绿色甲醇还是很好的二次能源储运载体,作为良好的长周期大规模储氢载体拥有众多优点。

  “未来的能源利用形式一定是聚焦到可再生能源上的,但目前可再生能源的代表风电和光伏,最主要的利用方式是发电。随着未来电力系统比例上升到65%—70%,上游的电力系统要带动下游用能端的电气化,剩下的30%—35%就要走氢能路线,但氢能体积能量存储密度比较低,需要一些新载体,甲醇正是很好的载体。”王集杰指出。

  目前,氢能是各大公司发力新能源的重要方向,但氢气的储运一直是瓶颈。比如,液态储氢方式,它需要在高压超低温条件下储存,长期存储能耗高,且储氢密度只有6%wt,液化1kg氢需要消耗6度电,能量损失约40%。高压储氢方式存在同样的问题,这种方式长期存储有损耗,储氢密度仅1.5%wt,压缩会损耗约20%的能量,且存在高压爆炸风险。

  甲醇作为氢的载体,可以长期储存,储氢密度13%wt,安全等级等同汽油,且可以直接作为燃料、原料,转化过程的能量损失约15%。

  “甲醇可以说是打通可再生能源到终端绿色能源动力的桥梁。”王慧说。

  ■■商业化应用加速

  据了解,目前常用的二氧化碳加氢制绿色甲醇工艺路径中,二氧化碳主要来源于地热伴生气、油田伴生气、火电厂排放气、高炉尾气、石灰窑烟气等的碳捕集,氢气来源主要包括电解水制氢、高炉气副产氢、焦炉气副产氢以及化工副产氢。

  王慧指出,当氢气成本低于8元/公斤,碳捕集成本低于100元/吨时,绿色甲醇成本约2154元/吨,具备经济性。若加上碳税成本,绿色甲醇的价格优势更大。

  “这是可以实现的,对于一些高浓度二氧化碳,比如油田伴生二氧化碳,捕集成本非常低;一些弃电制绿氢的平均电价已低于每千瓦时0.15元,制氢成本可低于每公斤8元;另外,副产氢可直接分离利用,远低于电解水制氢成本,综合氢气低于每公斤8元。”王慧表示。

  可喜的是,二氧化碳加氢制绿色甲醇技术目前已有多个应用项目落地、投产。

  今年2月,河南省顺成集团、吉利科技集团等共同出资建设的11万吨/年绿色甲醇、联产7万吨/年LNG项目正式投产,这是我国投产的首套、全球规模最大的二氧化碳加氢制绿色甲醇项目。项目总投资6.5亿元,采用工业尾气捕集的二氧化碳和焦炉气副产氢制取绿色甲醇,同时联产LNG,具有较好的经济性。

  在连云港,盛虹集团旗下的斯尔邦石化10万吨/年二氧化碳制甲醇项目已于2021年10月启动开工仪式,预计2023年第三季度投料试车。该项目将工业尾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回收,氢气来源于化工副产氢,预计可消纳吸收二氧化碳15万吨/年。值得注意的是,该项目还将产业链向下游延伸,形成了“二氧化碳捕集利用—绿色甲醇—新能源材料”产业链,最终可生产出光伏级EVA树脂,用于光伏发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