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核电发展节奏 尽早启动内陆核电 ——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杨长利 2023年03月06日

  作为我国能源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核能在保障能源安全、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助力 “双碳”目标方面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其发展规模、节奏和利用前景也备受关注。今年两会,针对我国核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杨长利提出三点建议:加大核电发展力度,未来十年内每年核准开工10台以上机组;拓展核电空间布局,尽早启动内陆核电项目;推广核能综合利用,助力新型城镇化建设。

  为什么每年要开工10台以上核电机组?内陆核电建设是否具备条件?核能综合利用推广的前景如何?杨长利近日向本报记者一一解答。

  “核能是一种高质量、高能量密度、高可靠性的战略能源,受欧洲能源危机影响,全球更加重视核能在能源安全保障中的战略作用。” 杨长利介绍,我国大陆现有在运在建核电机组76台,装机8100万千瓦,居全球第二,但发电装机和发电量占比仅为2.2%和5%,尤其发电量占比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2、发达国家的1/3。“在‘双碳’目标下,按照2030年、2050年核能发电量占比分别达10%和18%的规划目标测算,核电在运装机至少应达到1.5亿千瓦和3.8亿千瓦。”

  杨长利认为,从目前的在运5700万千瓦到2030年的1.5亿千瓦,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每年核准开工10台核电机组的节奏是适宜和有序的。“同时,在新能源占比日益提高的电力系统中,需要核电作为稳定电源与之互补,发挥对整个系统的基础支撑作用。”

  基于安全有序规模化发展核电的思考,杨长利表示,建设内陆核电是核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必要性和可行性。“无论是全面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积极稳妥推进‘双碳’目标实现,还是助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入实施,都对内陆建设核电提出了迫切需求。” 杨长利坦言。

  他举例称,华中地区经济发展快,能源资源禀赋不足,碳减排压力大,电力供需矛盾突出,需要核电保障供应安全,缓解煤、电的远距离输运矛盾,促进能源结构转型;西北地区是新能源大规模集中开发的重点地区,西南地区高度依赖水电,电力系统需要核电这样的基荷电源作为支撑,以提升电网的可靠性和经济运行水平,保障极端情况下的电力稳定供应。

  公开信息显示,除中国大陆外,全球内陆在运、在建核电机组比例高达64%和44%,美、法、俄等国超半数机组分布于内陆。杨长利告诉记者,全球内陆核电机组绝大多数采用二代技术,平均运行年限超过30年,安全性和可靠性得到充分验证。我国为巴基斯坦设计建造的恰奇玛核电站也位于内陆地区,投产至今安全业绩良好。

  就内陆核电的安全问题,杨长利表示,我国高度关注核安全问题,采用的自主三代压水堆技术和小堆技术是全球最先进、成熟和安全的技术,满足内陆建设核电的要求,规划的内陆核电厂址也具备足够的抗震裕量以及抵御洪水和干旱的能力。“近年来,针对主要关注的水资源保障、低放废液排放、严重事故对流域影响、应急预案可行性等问题,核电界开展了大量深入细致的研究论证,结论表明在内陆建设核电技术上完全可行。”

  针对核能在非电领域的综合利用,杨长利介绍,目前国外有69台在运核电机组已开展核能综合利用,积累了约750堆年的运营经验,其中俄罗斯、瑞士、乌克兰等8个国家均利用核能进行区域供暖。

  在我国,核能供暖已形成示范效应。目前,山东海阳、辽宁红沿河、浙江秦山核电站已陆续开展核能供暖示范,累计供暖面积达590万平方米,每年减少标煤消耗14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8万吨。“后续如大规模推广,将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杨长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