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碳’目标下,加快淘汰落后煤电有利于推动煤电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助力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目标的实现,同时对减缓气候变化和改善空气质量都有积极作用。”在近日召开的“减煤电,加快淘汰落后煤电,助力减污降碳”研讨会上,有专家如此指出。
对于煤电的角色定位,《国务院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有明确表述:严格控制新增煤电项目,新建机组煤耗标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序淘汰煤电落后产能,加快现役机组节能升级和灵活性改造,积极推进供热改造,推动煤电向基础保障性和系统调节性电源并重转型。严控跨区外送可再生能源电力配套煤电规模,新建通道可再生能源电量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
当前,各地正以煤电为突破口深化能源革命,煤电被委以重任却“难题缠身”,不可或缺但又“充当绿叶”,煤电究竟该如何参与能源革命备受瞩目。
■■机组持续升级换代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助理研究员张诗卉表示,要实现“双碳”目标,采用何种技术路线非常重要。而在各项路线中,煤电转型是重中之重。“一方面,在全世界的降碳实践中,电力通常是最早实现净零排放的行业;另一方面,我国能源结构偏重,高度依赖煤电,煤电碳排放量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近一半。”
煤电在我国属于基础保障性行业,在没有可靠替代品的前提下,需要在几十年间完成被革命和自我革命,难度可想而知。在“双碳”目标下,煤电机组已开始积极升级换代。
“十三五”时期,煤电装机从2015年的9亿千瓦增至2020年的10.8亿千瓦。装机虽略有上升,但比重持续降低,从59%降至49.1%,这是我国煤电比重首次降至50%以下。
电源侧逐渐低碳化,离不开煤电的大力转型。上述研讨会上发布的《重点区域典型省份河南、山东落后煤电淘汰调研与倡导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十三五”时期,我国实际淘汰落后煤电机组4500万千瓦,是计划淘汰装机的两倍以上。其中,山东、江苏、山西、河南等重点区域淘汰量占全国淘汰总量的一半。
■■市场机制要跟上
当前,煤电正由提供电力、电量的主体性电源,向提供可靠电力、调峰调频能力的基础性电源转变。
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与环境专委会秘书长王卫权表示:“在新型电力系统中,新能源占比将大幅提升,煤电逐步向调节性、保障性、应急性电源转变。抽水蓄能、新型储能等扮演重要角色,共同平抑新能源发电的间歇性、随机性、波动性。”
此前,我国煤电灵活性改造效果明显不及预期。中电联发布的《煤电机组灵活性运行与延寿运行研究》显示,煤电灵活性改造滞后。截至2019年底,“三北”地区煤电灵活性改造仅完成5775万千瓦,不到规划目标的27%。深度调峰辅助服务补偿标准偏低,已完成的改造项目收益不佳,影响了系统调节能力的进一步释放。
降碳目标提出后,煤电灵活性改造“大步向前”。最新消息显示,陕西省发改委表示,其研究制定了2022年全省煤电节能降耗改造、供热改造和灵活性改造“三改联动”任务计划,涉及大唐陕西发电公司、华电陕西能源公司、陕煤化集团、陕西投资集团、国华锦界能源有限公司、德源府谷能源有限公司等的15台机组。
煤电灵活性改造的例子不胜枚举,但新能源装机大幅增长,电力系统的灵活性要求也随之“水涨船高”。王卫权表示,要想释放煤电灵活性,需要完善市场机制。“比如,煤电利用小时数下降了,但如果电价能提高,‘电量×电价’的收益可保障利润,煤电企业就有改造的积极性。但如果电量下降,电价也不提高,煤电长期处于亏损状态,企业的积极性自然会受损。当前,电力市场仍以中长期交易为主,实时交易和现货交易机制不完善,参与调峰的煤电机组没有获得应得的稳定收益。”
■■安全是第一要务
能源革命是复杂的系统性工程,电源侧清洁低碳转型,不是简单的关停、淘汰煤电,也不是简单的加减计算。业内对煤电之所以慎之又慎,与能源安全密切相关。
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项目高级顾问杨富强表示,新型电力系统的难点与挑战首先是安全可靠。“截至目前,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比40%左右,对电力系统的灵活性要求变高。当前,应把安全可靠放在电力系统的首位。在经济性方面,电力系统比之前更复杂,瞬时的灵活性电源要备用待发,发电、输电、用电都会上升,用户的可承受性就成了焦点问题之一。”
在王卫权看来,借助煤电转型深化能源革命,电力市场的作用不可或缺。
“要构建高效运转的电力批发市场。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核心目标就是要有效配合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进程,保障新能源渗透率不断提升。但新能源装机不断上升,对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带来很大挑战,这就需要建立高效运转的电力市场,有效还原电力的时间价值和空间价值,实现电力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优化配置。”王卫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