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盛夏,新能源汽车起火事故频发。6月26日,湖北襄阳一辆岚图FREE发生起火,车底有明火喷出,同时伴随着大量的浓烟产生;6月30日,海南海口宜欣城停车场内一辆五菱宏光新能源汽车充电时起火,燃烧过程中还发生了爆炸;7月5日,上海一辆小鹏P7起火,先是车辆冒出白烟,随后愈演愈烈,开始燃烧……
应急管理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一季度新能源汽车火灾共计640起,比去年同期上升32%,高于交通工具8.8%的火灾平均增幅。折算下来,平均每日发生超7例新能源汽车火灾。
起火概率小于燃油车
为何近期新能源火灾事故频发?据了解,使用温度影响锂电池安全,夏季是电动汽车起火的高发时期,夏季高温、暴晒等不良天气易引发电动汽车自燃事故。与此同时,公安部的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达1001万辆。业内人士指出,随着保有量的快速增加,新能源汽车起火事件也会随之增多,进而引发公众关注。
但专家指出,新能源汽车起火概率低于燃油车。公安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3月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891.5万辆,占汽车总量的2.90%。由此计算,新能源汽车发生火灾概率约为万分之0.7。此前有数据显示,燃油车发生火灾概率约在万分之1至万分之2之间。
虽然起火概率不大,但新能源汽车起火后灭火难度大,造成后续危害较大。“主要是由于过充及锂枝晶形成的内短路导致出现自燃,同时,碰撞形成的内短路和外短路也可以形成燃烧。相比之下,电芯外部电路短路可通过保险及保护电路避免自燃,而电芯内部一旦短路则几乎难以阻止自燃。”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独立研究者曹广平表示。
截至记者发稿,已有部分车企对上述车辆起火原因给出了明确回应。岚图汽车回应称,该事故未造成人员及周边财产损失,车辆状态为局部受损;小鹏汽车回应称,起火系车辆与路面异物(疑似前方大型车辆散落零部件)发生碰撞并托底,造成车底电池包严重受损,发生火情。
电池特性使然
事实上,新能源汽车起火原因较为复杂。应急管理部指出,当前新能源汽车起火原因主要包括电池部件老化、外部碰撞、高温天气、电池热失控、高负荷五个方面。其中,用火用电因素导致的火灾事故占一半以上,另外一个主要原因是外部碰撞导致电池起火。由此看来,电池是导致新能源汽车起火的主因。
为降低车辆自燃概率,此前多家车企不约而同选择对车辆进行“锁电”,即通过改写电池管理系统的程序对续航水平和充电效率进行限制。虽然这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电池自燃风险,但也使用户体验大打折扣。
动力电池作为给电动汽车提供动力的核心部件,近年来技术上在不断迭代。记者注意到,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广汽埃安的弹匣电池、长城的大禹电池等均打上了“不起火”的标签。例如,岚图官方曾宣称,岚图FREE纯电动版搭载的云母电池采用了三维隔热层技术,能够承受2000多度的高温。当电池发生热失控后,岚图FREE的电池包静置50天后仍然能做到“不冒烟、不起火、不爆炸”。
但目前的技术水平是否真的能做到电池“不起火”?
在2021年1月1日起实施的《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中,增加了电池系统热扩散试验,要求电池单体发生热失控后,电池系统在5分钟内不起火不爆炸,为乘员预留安全逃生时间。有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对于我国动力电池技术水平而言,达到上述标准并不难。“动力电池的化学特性使得其必然存在一定的起火概率,难以做到电池完全不起火。目前各家车企只能通过技术提升来降低起火发生概率,同时为人员逃生和救援争取更多时间。”上述业内人士指出,“既然客观存在一定的起火概率,车企在宣传时就应避免误导消费者。”
技术规范提升
今年3月,工信部发布的《2022年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指出,在动力蓄电池方面,启动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安全相关标准修订工作,进一步提升动力蓄电池热失控报警和安全防护水平;加快推进电动汽车远程服务与管理系列标准研究,修订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碰撞后安全要求标准,进一步强化电动汽车安全保障。
长城汽车总裁王凤英今年3月曾建议,国家层面应进行顶层规划,推动动力电池热失控防护技术的应用,助推其成为新能源汽车出厂的必备配置,还要逐步对存量新能源汽车标配动力电池热失控防护技术。
“一是加强电池生产质量管理,二是对电池进行更高水平的系统安全设计,三是在车辆使用时对电池安全运行进行有效监控和及时报警,如车辆自身或充电桩对电池温度等各种参数进行严格监测并实时报警,四是开发更好的安全电池技术,如研发固态电池,让电池里的固态电解层能隔离阻止锂枝晶形成的短路。”曹广平建议。
值得注意的是,为提高新能源汽车使用安全性、有效减低起火概率,单单靠政策、产品端的做优做强还不够,合理规范地使用也尤为关键。
此前有专家表示,不当快充是导致新能源汽车自燃的一大诱因。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副秘书长王子冬提醒:“目前看电动汽车在炎热的夏天进行快充电,确实出了不少事故。在没有找到产生事故的原因前,不建议天气很热的情况下进行快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