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金山湖景区实景 |
“镇江既有金山、银山两座名山,还有‘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的优越生态。”近日,在第五届国际低碳(镇江)大会暨碳达峰碳中和2021金山峰会上,镇江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马明龙介绍,2012年,该市成为第二批国家低碳试点城市。虽然拥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但产业结构长期不够合理,重工业产值占比一度高达80%。能否在低碳发展上大有作为,一度遭到质疑。
近年来,镇江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通过优化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强化低碳科技创新,先后成为全国工业绿色转型发展试点城市、国家级低碳交通试点示范城市、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城市等。
相关数据显示,试点九年来,镇江全市单位GDP能耗下降37.7%,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6.3%,PM2.5浓度下降50.3%,优良天数比率上升19.8个百分点,为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向支柱产业化工“开刀”
力促工业绿色转型
如今,镇江全市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84.6%,新能源公交车占比达到90%,清洁能源巡游出租车占比达到100%;“十三五”期间,累计淘汰水泥、钢铁等产能700余万吨,实施绿色化改造项目229个,年节能量70万吨标准煤……一项项亮眼的数字有力地诠释了镇江的绿色发展抢眼表现。
成功绝非突如其来。化工本是镇江市的支柱产业,长期以来在创造巨大经济效益同时,也让这座城市面临生态环境和安全生产的压力。
据介绍,2012年被列为国家低碳试点城市以来,镇江即发起了壮士断腕式的自我革命——大力开展化工整治行动。
截至“十三五”末,先后关停并转超过500家化工企业,主动腾退18公里长江岸线并恢复生态,化工企业数量大幅减少80%,最终推动化工产业逐渐迈向绿色高端,一条极具支撑带动性的高性能材料产业链正逐步形成,从而推动了该市“十三五”期间,该市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单位GDP能耗下降18%”的目标任务。
与此同时,镇江着力转变工业生产方式。如2017年1月在国内率先出台《绿色工厂评价指标体系》,启动绿色工厂创建,随后“以创促建”,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在全市工业生产中大量应用,镇江由此成为全国工业绿色转型发展试点城市。
全国首创“碳平台”
为低碳城市建设开出镇江“药方”
从试点到示范,镇江的低碳绿色发展经过不断先行先试,正渐入佳境。
除加快技术创新之外,近年来,该市亦积极探索建立碳计量与监测技术方法体系,不断建设完善低碳技术创新平台。
2014年,在全国率先制定碳排放量统计制度,以县域为单位探索实行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考核。
2015年,建成全国首个城市碳排放核算与管理平台,实时精准监测核算重点企业的碳排放。
就在今年8月底,镇江市“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碳排放影响评估制度,完成园区循环化改造”的经验,被国家发改委在全国推广。
据介绍,城市碳排放核算与管理平台综合运用多种信息化技术,构建起覆盖全域的智能化碳排放数据收集、分析系统,形成了“可查、可管、可追溯、可取证”的新型城市低碳管理模式,并被列入国家发改委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经验。
低碳发展“镇江指数”、低碳城评价“镇江标准”、低碳计量“镇江试点”为低碳城市建设开出了一剂“药方”。
“基于碳平台,一方面可对重点企业的碳排放实时监控,引导企业进行碳资产管理;另一方面,则以县域为单位,实施碳排放总量和强度的‘双控’考核,形成了一套‘绿色政绩’考核体系。”据镇江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深挖科技创新潜力
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实现‘双碳’战略目标,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镇江市委副书记、市长徐曙海说,镇江不遗余力加强绿色技术创新和应用,成立了镇江市低碳产业技术研究院,深化科技开放合作,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有力推动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的研发和示范,持续开展节能降耗、减污降碳的改进。
相关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镇江在低碳技术领域立项市级科技计划项目72项,最终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江苏省科学技术奖17项。
瞄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目前,镇江又开始从低碳载体建设、低碳技术研究、低碳市场运作和低碳能力提升等四个方面,展开一岛、一镇、一区等“九个一”建设。
“未来,我们将探索积累绿色低碳发展的方式和经验,不遗余力在产业、能源、科技、交通运输、建筑、生活、金融等领域发力;重点规划建设官塘低碳小镇、新民洲零碳产业园、韦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示范区、扬中‘绿色能源岛’和世业镇‘零碳示范岛’,以降碳为重点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徐曙海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