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立冬(节令) 2021年11月08日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秋季作物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蛰伏,准备冬眠。

  立冬分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人大水为蜃。”此时,水已经能结成冰,土地开始冻结,“雉人大水为蜃”中的雉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鲜见足迹,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就会变成大蛤。

  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在古代社会是十分重要的节日。

  在农耕社会,人们劳作了一年,立冬这天要休息,顺便犒赏一家人的辛苦,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古时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礼,并有赐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后世大体相同。

  《吕氏春秋·盂冬》描述:“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斋。立冬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还,乃赏死事,恤孤寡。”东汉高诱注:“先人有死王事以安边社稷者,赏其子孙;有孤寡者,矜恤之。”晋崔豹《古今注》提到:“汉文帝以立冬日赐宫侍承恩者及百官披袄子。”“大帽子本岩叟野服,魏文帝诏百官常以立冬日贵贱通戴,谓之温帽。”

  贺冬亦称“拜冬”,汉代即有此习俗。东汉崔定《四民月令》记载:“冬至之日进酒肴,贺谒君师耆老,一如正日。”宋代每逢此日,人们更换新衣,庆贺往来,一如年节。清代“至日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贺尊长,又交相出谒。细民男女,亦必更鲜衣以相揖,谓之拜冬。”民国以来,贺冬的传统风俗似有简化趋势,但有些活动逐渐固定化、程式化、更有普遍性,如办冬学、拜师活动都在冬季举行。

  秋冬相交之时,称为“交子之时”,而饺子与交子同音,所以立冬吃饺子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古时不少文人墨客,为后人描绘了一幅幅立冬盛景。唐代李白在《立冬》一诗中写道:“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立冬之夜,笔墨冻凉,诗人只好与炉火琼浆相伴,微醉中竟将一地月光当成了雪迹。宋代钱时在《立冬前一日霜对菊有感》中感慨:“昨夜清霜冷絮裯,纷纷红叶满阶头。园林尽扫西风去,惟有黄花不负秋。”立冬时红叶纷纷落下,西风吹过,黄花依旧在,让立冬多了一份情调和色彩。明代王稚登有首《立冬》诗:“秋风吹尽旧庭柯,黄叶丹枫客里过。一点禅灯半轮月,今宵寒较昨宵多。”诗中的立冬有了些许禅意,秋去冬来,树叶落尽,客居他乡的旅人唯有禅月相伴。

  节气是农耕风俗的载体,历史的车轮虽然滚滚向前,但文化和习俗却实现了代代传承。节令风俗实际是农俗文化,在现代生活中虽然已无实际意义,但却是培育生活智慧、寻找生活情趣的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