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 |
远景科技集团CEO张雷 |
编者按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能源产业是碳排放大户,减排任务十分艰巨,可再生能源被寄予厚望,迎来新的黄金发展期。如何更好发展清洁能源,助推“双碳”目标早日实现,本报就此采访了新能源领域两位领军企业家代表。
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
“碳达峰”需要急先锋
■本报记者 姚金楠
“实现从9:1到1:9的逆转,这就是现实挑战。”谈及江苏省的碳达峰、碳中和,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一针见血。“要实现碳中和,江苏省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的消费比例应该在1:9左右,但现在的情况正好相反,是9:1。”朱共山认为,“要实现全国碳达峰,必须要有急先锋站出来。江苏省要做这个急先锋,既需要推动能源系统全面实现低碳转型,也需要整个经济系统通过减碳去碳,寻找新的增长模式。”
供需两端要协同“脱碳”
“首先要从需求侧想办法。”朱共山指出,要实现减碳、脱碳,江苏省的第一要务便是加大需求侧节能减排力度和系统优化。“要最大限度地利用本地可以开发利用的热源和电源,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控制手段,尽可能把需求和供给进行精准匹配,减少长距离输送需求,高效清洁地满足本区域内的冷热和电力需求。在注重技术节能、结构节能的基础上,通过政府引导、机构推动,以企业为主体,创造全民参与的节能模式。”
“然后是供给侧,要加大供应侧的脱碳力度,加速能源全产业链脱碳创新。”朱共山指出,江苏省要在2030年前率先实现碳达峰目标,必须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供给,减少传统化石能源的消费依赖。“全省煤炭消费控制在1.95亿吨标煤以内,与2019年持平。”在推进“减煤”的过程中,朱共山强调,要及时调整非化石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增加风电、光伏、核电、生物质能的装机容量,试点布局高温气冷堆站,推进“外电入苏”,重点建设“海上三峡”,大幅使用“江苏绿电”,聚焦“4+4”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推动主要污染物与温室气体的协同减排。
电力系统还需加速变革
“煤电要‘减量’,但电力需求却不会减少,相反还会不断攀升。朱共山认为,这一过程中要大力支持和推动江苏电力系统加快变革。“更多的终端用能部门,特别是难以脱碳的部门,如交通和供热,需要通过电气化或氢能脱碳,必须要通过电力系统的变革来化解电力供给的平衡问题。”
朱共山告诉记者,协鑫集团将抓住两条主线拓展未来的业务布局:一是通过技术创新,尽快实现光伏度电达到0.15元上网电价;二是加快协鑫移动能源板块建设,力推电动汽车的车电分离。
“‘十四五’时期,‘可再生电源+储能’将成为全成本核算最廉价电源,对现有电力系统带来优化性甚至是替代性的改变。这也是加快江苏省电力脱碳步伐的关键。”朱共山表示,推动电力领域改革,充分发掘综合能源系统中柔性和灵活可调度资源,制定合适的价格补偿机制,鼓励储能设施和电动汽车参与电力市场的调峰与调频,解决终端可再生能源电力的间歇性、不稳定性问题,消纳波动的风光发电资源,将对可再生能源发展、储能技术应用、数字技术应用、能源互联网建设等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重视金融、知识产权等配套规则
放眼“十四五”,朱共山认为,能源投资规则将得以重塑,新业态将不断涌现。“随着全国碳交易市场的启动,碳资产将会被很多企业当作核心资产,在降低企业履约和合规成本的同时,提升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并拓宽节能减排项目的融资渠道。未来,碳资产、碳交易、碳抵消、碳基金、碳融资、碳足迹评估、碳排放核查等新兴业务将会涌现,建议金融机构为对碳中和有贡献的重点企业,开放再融资绿色通道,助推企业科技创新步伐。”
朱共山提出,在鼓励和帮助企业科技创新的同时,要注重保护知识产权。“建议在国家层面对知识产权加以保护。在政策层面,聚焦科技与知识产权保护,以政策和资金支持技术研发以及有关的重点企业、重点课题、重点技术人员、重点知识权保护,切实保障企业投入产出,保护能源企业可持续发展。”
在朱共山的脑海中,“十四五”时期低碳、零碳、负碳的“江苏模式”“江苏故事”正在酝酿,前景光明。“在零碳转型领跑时代,江苏省将会讲好追求低碳转型、低碳能力输出和低碳合作的新故事。在一篇篇‘江苏故事’中,也会有‘协鑫模式’‘协鑫故事’成为江苏乃至全国碳达峰、碳中和的美妙篇章。”
远景科技集团CEO张雷:
“我在碳中和目标中看到了产业升级的机遇”
■本报记者 姚金楠
“中国的工业体系其实建立在高强度的碳排放之上,要实现‘30·60’双碳目标,现有的工业体系必须要进行重构。重构的方向就是零碳新工业。”在远景科技集团CEO张雷的脑海中,零碳新工业体系的路径已经依稀浮现,“基础就是可再生能源。”
“比如吉林白城,那里有丰富的风资源,也开发了大量的风电项目,现在又在部署氢能产业。围绕着这些绿色、低碳的能源去布局工业,可以有效将绿能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在张雷眼中,如今的白城就仿佛工业革命时期的曼彻斯特。“为什么曼彻斯特能够成为工业革命的中心?当时的英国,很多制度设计甚至是从荷兰借鉴而来的,但荷兰却没有诞生工业革命。很关键的一点,荷兰没有煤,而英国以曼彻斯特为代表的一些城市拥有非常好的煤炭资源。一方面,煤炭的动能可以驱动蒸汽机,可以在很多环节替代传统人力劳动,生产效率出现了巨大飞跃。煤炭作为基础能源成为了工业革命最大的助推剂。”
“如今,可再生能源就要作为新的助推剂去催生零碳新工业体系。白城如此,很多东北城市都是这样,我在碳中和目标中看到了东北产业振兴的机遇。可再生能源丰富的区域会成为零碳新工业革命的‘曼彻斯特’和‘伯明翰’。智能风机和光伏技术会成为零碳工业革命的‘蒸汽机’和‘纺纱机’。”张雷表示,东北地区风力和光照资源丰富并且具有足够的成本优势,可再生能源的资源和装备,以及低碳能源产生的初级的、基础的原材料,都将成为绿色工业革命的支撑。“届时,不仅能源生产彻底转向零碳的可再生能源,而且使用能源的交通、建筑、钢铁、化工等产业体系,将在技术路线和生产装备上发生重大的变革。比如高炉焦炭炼钢将转向绿色氢气炼钢,汽车和船舶的燃油动力将被电动和燃料电池技术取代,生物合成技术将取代化工技术生产零碳并且可回收降解的材料。”
在这一过程中,张雷特别强调,要改革现有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即能耗双控指标的考核方式,改“能耗”考核为“碳耗”考核。“导致气候变化的是能源中的二氧化碳。如果有充足的低碳甚至零碳的可再生能源作为生产用能,那么就不应该用能耗指标去限制发展,而应该用碳排放作为管控手段。”张雷认为,在“十四五”期间,可以鼓励各地方更多利用可再生能源满足新增能源需求,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率先试点以“碳耗”作为考核指标,打造示范性的零碳产业园区。
而在着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的过程中,是否会因为资源属性不同带来新的地域发展不平衡呢?“的确,可再生能源和传统化石能源一样,自身一定有区域属性。但如今中国的电力输送技术已经世界领先,用于输送低碳能源的特高压电网是可以有效缓解地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其次,具体到各个地区的资源禀赋还是不同的。而且,工业只是经济发展的一部分,此外,数字技术、智能技术、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在未来有非常好的经济增长空间。也许某个城市在零碳工业体系中并没有举足轻重的分量,但在新经济体系中,可能却扮演着至关重用的角色。就像今天的曼彻斯特凭着很多创意产业和服务业,仍然是英国很领先的城市。”
对于未来零碳新工业体系的建设,张雷建议,要抓紧制定零碳新工业体系的顶层设计和中长期规划。“在各行业各领域制定自己碳达峰与碳中和时间表、路线图的基础上,更需要分析该领域碳中和的关键技术路线和生产装备。特别是要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壮大绿色能源装备产业,加快培育零碳能源在关键领域的应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