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2021年03月01日

  中石化与中科院联合成立

  碳中和绿色技术研发中心

  本报讯  中国石化新闻办日前发布消息,为助力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实现,加快推进碳中和绿色技术研发转化应用,近日中国石化与中科院联合成立碳中和绿色技术联合研发中心。该中心将充分发挥三方在技术创新、工程设计和产业应用等方面优势,创新体制机制,共同构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开放共享协同攻关新模式。

  据悉,碳中和绿色技术联合研发中心由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中国石化所属燕山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SEI)联手创立。中心将通过助推科技成果转化规模应用及人才和平台共享,形成国际一流的碳中和研发中心,建成具有国际影响的绿色低碳产业示范园区,为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实现提供技术支撑。

  此前,中国石化已启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路径课题研究。2020年11月,中国石化与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清华大学低碳能源实验室3家单位分别签订战略合作意向书,启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路径课题研究,制定中国石化碳达峰和碳中和战略、目标、路线图及保障措施。

  (吴莉)

  

  重庆将碳排放纳入环评

  本报讯  重庆市生态环境局日前发布实施的《重庆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指南——碳排放评价(试行)》《重庆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指南——碳排放评价(试行)》(以下简称《指南》)明确,《指南》适用于重庆市域内的钢铁、火电(含热电)、建材、有色金属冶炼、化工(含石化)五大重点行业的规划环评和需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环评,以及产业园区规划环评的碳排放评价。其他行业及建设项目环评中碳排放评价可参照使用。

  《指南》以引导重点行业和产业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引导建设项目履行碳减排义务和建立碳管理机制为目的,规定了规划和建设项目环评中进行碳排放评价的一般工作流程、内容、方法和要求。

  内容及方法方面,《指南》明确了碳排放评价相关定义和术语,衔接《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编制框架,规定了规划和建设项目碳排放情况分析、碳排放现状调查和评价、碳排放预测评价、碳减排优化调整建议及减排潜力分析等内容。计算方法衔接《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试行)》以及相关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评价内容包括碳排放量及碳排放强度两个指标。

  重庆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指南》对统筹和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应对气候变化与环境治理、生态保护修复等协同增效,推动评价管理统筹融合等工作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利用环评制度较为完善的体系以及源头防控的优势,为促进重点行业及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引导相关企业履行碳减排义务和建立碳管理机制提供了参考依据。

  (程竹青)

  

  武汉将建成170个

  小型空气质量监测站

  本报讯  日前,从武汉市生态环境局传出消息,今年3月底之前,全市将在各街道(乡镇)建成小型空气质量监测站约170个。

  在全市街道(乡镇)布设小型空气质量监测站,是提升武汉市空气质量监测能力和精细化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对于更及时准确地掌握区域空气质量及其变化趋势、落实和强化大气污染防治属地主体责任、调动基层群众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主动性等具有重要意义。

  按照部署,每个街道(乡镇)布设空气质量监测站不少于1个。站点布设选址原则上为街道(乡镇)办事处办公场所楼顶,确实不具备条件的,应当结合《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布设技术规范》(HJ664-2013),在街道(乡镇)办公场所500米范围内选址,并报市生态环境局同意后实施。

  各区在本辖区布设街道(乡镇)小型空气质量监测站时,应当采用国家标准监测方法的空气质量监测设备,监测指标应当包括可吸入颗粒物、细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臭氧污染较为突出的区域应当尽可能增设挥发性有机物监测指标,可以根据需要在小型空气质量监测站加装视频监控设备。

  3月底前,武汉市街道(乡镇)完成小型空气质量监测站布设,并加快完成运行调试和联网工作,监测数据接入市级“空气质量联网监测管理平台”和“生态环境数据资源中心”,以实现全市空气质量网格化管理体系。市环委会办公室将对小型空气质量监测站监测数据进行通报。

  (戴红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