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能源革命

中国能源报 2024年09月09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收紧绿氢审批 倡导理性发展

■本报记者 张胜杰 《 中国能源报 》( 2024年09月09日   第 09 版)

  我国对绿氢项目的审批收紧之势正不断扩大。近日,内蒙古、甘肃张掖等地先后发布通知,收紧对绿氢项目的审批。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收紧审批有利于推动产业理性发展,同时将筛选出真正有意愿、有能力开发资源的经营主体。未来,预计会有更多地方发布类似政策,从而推动行业行稳致远。

  ■尽快盘活资源

  7月底,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要求风光制氢一体化项目批复后,在1年内达到实质性开工,即完成计划投资45%以上。确实无法开工建设的项目将被终止或撤销,并收回相应的新能源规模。紧接着,8月初,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又发布《关于全区第三批废止新能源项目情况的公告》,6个风光制氢一体化项目被纳入废止项目清单,加上此前第一批、第二批被废止的绿氢项目,内蒙古一年内废止了12个绿氢项目,合计装机规模631.6万千瓦。

  这种情况并非个例。甘肃省张掖市发改委也在7月底发布《关于首批新增负荷项目入库的通知》,根据测算拟支持的新能源规模总计达7.5GW。其中有关氢能的项目有5个,计划总投资31.4亿元。在项目库动态管理方面,明确在1个月内未完成协议(承诺)签订工作、或超出协议约定时限6个月仍未实质开工的入库项目,调出新增负荷项目库,今后不再支持。

  “有些企业为了拿资源、占位置,按照当地政府要求,通过配置绿氢项目,拿到风光资源。”近日,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氢能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蒋利军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说,企业拿到这些指标后,如果发现经济性欠佳,就想再观察一段时间,等待更合适的机会。所以,部分项目就一直处于搁置状态。

  在蒋利军看来,上述地方政府的做法有利于绿氢行业健康发展。“他们希望尽快盘活这些没有使用起来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因为这些资源非常珍贵。”

  对此,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新能源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铮表示认同,“地方政府看似对项目收紧,其实反而是好事。有的企业占着资源指标拖延一年甚至三年不建设,政府及时收回这些资源,意在把指标腾给其他更有潜力、更有前景的企业。”

  ■经济性成最大掣肘

  风光制氢,被认为是解决风光资源富集地区绿电消纳问题的重要方式,也被认为是未来氢能发展的趋势之一。利用难以上网的“绿电”电解水制取氢气,实现“电—氢转化”,氢气则可进一步用于多种场景,比如工业、交通、化工等领域。同时,氢能还可以起到长时间储能的作用,既解决了新能源发电的间歇性问题,又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

  “从规划看,这些项目都是雄心勃勃。但一些企业对风光制氢短期内的市场前景过于乐观,高估了绿氢下游消纳市场空间,缺乏足够的消费支撑,导致项目本身经济性不足。”一位业内人士说。

  “目前,绿氢的消纳市场尚未完全成熟,与灰氢相比还缺乏竞争力。”蒋利军坦言,国企或央企投入这些项目的情况较多。这些企业既要完成碳排放双控考核指标,又要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这在客观上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难度和压力,需要企业在技术、人才和资金等方面具备强大实力。”

  蒋利军进一步分析称,当前,制出的绿氢如何消纳仍是难题;同时,绿电成本较高,无论是光伏还是陆上风电,目前度电均价仍在0.3元左右。“如果要让绿氢与灰氢有足够的竞争力,绿电的度电成本必须低于0.2元。”

  “从企业角度来看,不赚钱,就没有意愿投资。”杨铮说,目前我国的绿氢成本仍较高。

  记者注意到,我国规划的绿氢项目达400多个。然而,真正建成的却寥寥无几,仅有中国石化新疆库车绿氢示范项目、国家电投吉电股份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一体化示范项目等为数不多的几个项目。

  “目前来看,我国绿氢项目转换比例不足1%,因此大部分项目仍处于前期观望阶段,并未盈利。”杨铮说。

  ■区域性布局推动发展

  那么,如何才能筛选出真正有意愿、有能力开发绿氢资源的经营主体?

  “首先,应该立足成熟市场。在先立后破、就近利用的原则下,绿氢的最大用途还是工业,如石油炼化和煤化工等,关键在于如何解决经济性问题。如果要降低整个氢能系统成本,目前最好的办法是以区域化的绿氢就地消纳方式降低储运成本。”蒋利军说。

  蒋利军进一步表示,需要有区域性的系统布局。“通过区域性的系统布局,打通绿氢项目上下游,实现区域整体协调,算大账、算总账,通过上下游的利益统筹,保证绿氢项目的经济性可持续。”

  在杨铮看来,一是需要企业落实资源,真正想建设。二是降低成本,摸索出好的商业模式,真正形成市场和政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