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版:星辰副刊

中国能源报 2024年08月26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电的记忆

■喻敏 《 中国能源报 》( 2024年08月26日   第 20 版)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位于江汉平原上的湖北省天门县农村还未通电,家家户户用带玻璃罩的煤油灯照明,除此之外,还备有一支应急用的手电筒。那时我上小学,每晚都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写作业。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天门县农村开始通电。当时,几名戴着安全帽、背着工具包的电力工人,在收割后的稻田里栽水泥电线杆,听大人们说,村里很快能通电。不久,电线便牵到每家每户门口,家里的线路需要各家自己买电线、开关、插座和灯泡,再找电工师傅安装。母亲当时请来了当电工的舅舅,不到半天就安装就位。我拉了拉线开关拉绳,白炽灯泡立马亮了。当天夜里,家里所有电灯都明晃晃的,在灯下写作业,别提多兴奋了。

  村里各家各户争先恐后找来电工安装线路,每个晚上,村庄的街头巷尾热闹非凡,你来我家看看,我去你家转转,比比谁家的灯泡更亮。

  后来,黑白电视机进入乡村,左邻右舍每晚聚集在一起看电视。夜里,也有村民们借着路灯,在露天晒场翻晾稻谷。到了白天,大家就近用上了轧米房的电动轧米机,再也不用费时费力去很远的镇上了。

  一晃到了九十年代初,我考上了水电学院的电力专业,学校就在宜昌市区。有一天,我和同学们来到不远处的葛洲坝水电工程,近距离观看这座大型水利枢纽时,被其雄伟壮观所深深震撼。葛洲坝是万里长江上建设的首座大坝,我国第一次将滚滚长江水转换为源源不断的电能,输送到全国各地。

  我们参观时,正好碰上几艘四层高的客轮通过船闸。客轮进入船闸,在船闸中慢慢上升,直到和长江上游的水面平齐。船上的乘客纷纷走出房间,站在船舷上观看。船闸利用连通器原理通过大型客轮,彰显设计的精妙和建造智慧,想到我也将成为一名电力人,心中充满了自豪感。

  从水电学院毕业后,我来到鄂西北某水电站工作,它位于汉江最大的支流堵河上。在运行岗干了一年后,我成为一名电力检修工人。冬季枯水季,我和同事冒着严寒检修,在阴冷的电缆沟中更换电缆,刚开始手脚冻得麻木,但长时间工作后,工作服就会被汗水湿透。迎峰度夏时节,我们穿梭在电站的各个角落,汗流浃背保发电,虽然辛苦却毫无怨言。

  时间到了2012年7月,我在电视上看到三峡水电站最后一台电机组投产,世界最大水电站全面建成,几代电力人梦圆,激动地流下了热泪。

  多年后的今天,当我得知中国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首次超过煤电,风电、光伏产品已经出口至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时,自豪感再次油然而生。

  从第一次感受到看不见、摸不到的电照亮乡村,到求学钻研电力知识,再到扎根发电一线默默耕耘,40多年来,电带给我的记忆始终是明亮的、温馨的、自豪的。作为一名电力工人,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踏踏实实守护好电厂,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更是一份爱岗敬业的情怀。

  (作者供职于湖北黄龙滩水电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