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能源安全

中国能源报 2024年08月19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黄河上游 “水光”协奏

■本报记者 朱学蕊 《 中国能源报 》( 2024年08月19日   第 11 版)

  图为黄河上游“龙头”电站——龙羊峡水电站。
  朱学蕊/摄

  蓝天碧水,铁塔流云,高峡平湖,风光无限。初秋时节,走进黄河上游,如同走进一幅“水光”协奏的绿动画卷。    

  置身“万里黄河第一坝”——龙羊峡水利枢纽观景平台,黄河上游龙青段首座大型梯级水电站的壮丽尽收眼底——巨大的水库波光粼粼,黄河水经大坝能量转换,缓缓流向峡谷深处;330千伏输电线路横越大坝,连接两岸的高压铁塔,“嗡嗡”低鸣,跨向远方。    

  龙羊峡水电站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与贵德县之间的黄河干流上,是我国自行设计、施工的大型水利枢纽,于1976年1月开建,1987年首台机组投产发电,1989年6月4台机组全部投产发电,代表了上世纪80年代中国水电工程的最高水平。其中,电站2号机组投产发电标志着中国电力装机突破1亿千瓦。    

  镌刻着历史印记的龙羊峡水电站,30多年来日夜拥抱黄河水,将其转化为源源不断的清洁电能,点亮千家万户。    

  据国家电投黄河公司龙羊峡发电分公司副总经理朱纲介绍,龙羊峡水电站单机容量32万千瓦,总装机容量128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60亿千瓦时,库容247亿立方米,是黄河上库容最大、调节性能优良的多年调节水库。“同时,作为西北电网的主力电厂,龙羊峡水电站还承担着主要调频和调峰任务。”    

  “看,水库那边闪闪发光的,就是全球装机容量最大的共和光伏产业园。”顺着朱纲手指的方向,《中国能源报》记者向北远眺,只见深蓝色的巨型“方阵”点缀于水天交接处。    

  离开龙羊峡水电站,驱车40多分钟,进入共和县一望无际的塔拉滩。

  戈壁打底,远山为框,羊群点缀,一块块光伏板构成的“蓝色海洋”铺展于天地间,以光发电,借光聚能。位于共和光伏产业园中的龙羊峡水光互补项目,更是创下了全球最大装机容量水光互补发电站的世界纪录。    

  据了解,龙羊峡水光互补项目总装机容量850兆瓦,设计年均发电量14.94亿千瓦时,一期320兆瓦项目于2013年12月投产发电,二期530兆瓦项目于2014年投产发电。项目不仅填补了国内大规模水光互补关键技术的空白,还为后续联合开展大规模风、水、光黄河流域联合协调控制技术及智能调度系统应用奠定了基础。    

  共和光伏产业园内,还有一个特殊“成员”——总装机143兆瓦的太阳能发电实证基地。在这里,148种光伏主流技术及产品同台“竞技”,接受温度、日照和风雨的检验。    

  国家电投黄河公司海南分公司产业园项目部一次班副班长曹军几乎每天穿梭于“光伏海洋”中,黝黑的皮肤是他长时间接受“日光浴”的证明。据他介绍,太阳能发电实证基地设有组件对比、逆变器对比、支架对比、设计对比、综合对比、储能对比6个试验区,以及组件、逆变器2个室外测试平台,同时预留了后续新技术、新产品的试验区。    

  “实证基地设备囊括了国内外光伏知名制造商生产的组件、逆变器等,涵盖国内外多种最先进的技术,选用26种组件,21种逆变器,17种支架,展示30种设计理念、15种新设备、30种新材料以及4种电池的储能技术。” 曹军坦言,实证基地为全球光伏行业设计、施工、设备制造、研发、规范编制、投资效益分析等提供实测数据,为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行业标准。    

  离开共和县,沿着黄河干流往下游行驶,2小时车程达到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的拉西瓦镇。“天下黄河贵德清”,在黄河上游龙羊峡至青铜峡河段规划中的第二座大型梯级电站——拉西瓦水电站,得到了印证。    

  “峡谷陡峭,河水清澈。”国家电投黄河公司拉西瓦发电分公司副总经理朱发兰用简短的八个字,概述了拉西瓦水电站的独特之处。    

  穿越近8公里的山体隧道,走进隐藏于深谷中的拉西瓦水电站,两岸峭壁高耸,如斧劈刀削,一座大坝横亘其间,尽显巍峨。峡谷底部,一泓碧水蜿蜒流淌,如绿色绸带挽系于高山峡谷间。    

  “拉西瓦水电站总装机容量420万千瓦,单台装机容量70万千瓦,最大坝高250米,是黄河流域大坝最高、装机容量最大、发电量最多的水电站,也是西北电网750千伏网架的重要支撑电源。” 朱发兰介绍,此外,拉西瓦水电站还肩负着水电领域智慧化、数字化转型创新的重任。    

  朱发兰透露,拉西瓦发电分公司有望在2026年前将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机组状态评价及故障诊断技术、可视化智能五检合一运维管控系统等相融合,并利用5G、人工智能、大数据运算等技术,完成基于大数据的数字化智能安全管控平台建设,形成厂级安全管控“驾驶舱”。“不久的将来,拉西瓦水电站将成为一座集现代先进传感测量技术、通讯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与发电、防洪等于一体的智慧化水电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