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中国能源报 2024年08月19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能源国企做强做优做大(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本报记者 苏南 《 中国能源报 》( 2024年08月19日   第 03 版)

  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我国能源国资国企将加速高质量发展。

  中央企业超过70%的资产集中在石油化工、冶金矿产、电力等能源资源领域,在这些领域形成了较强的竞争优势。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做出系统部署,明确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完善管理监督体制机制,增强各有关管理部门战略协同,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

  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顶梁柱”、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领头羊”的能源国企,未来如何抓住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机遇?如何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企业?如何提升核心功能和竞争力?

  业内专家一致认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把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纳入全面深化改革战略全局,鲜明标定了国资国企在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路径和工作的重点。站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新的历史起点上,能源国资国企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分量更重、责任更大,更需注重原始创新和颠覆性技术创新,更需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更需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如何理解增强国资国企核心功能?

  能源国资国企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这些企业不仅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主力军,还在推动能源供给的转型升级和实现“双碳”目标进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进一步明晰不同类型国有企业功能定位,完善主责主业管理,明确国有资本重点投资领域和方向。”“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公益性领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

  “对于国资国企而言,总结一句话,就是深化国有企业分类改革,加强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使命与担当。”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认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新征程,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全新局面。“现在,总体完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改革任务,实现到党成立一百周年时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取得明显成效的目标。在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方面,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

  黄群慧表示,在经济学界,采用使命导向的分类方法更能准确地阐释国资国企改革和发展的特殊性。展望未来,国资国企的使命应聚焦于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多力量。“不同类型的国资国企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承担的功能和使命不同。因此,国资国企的功能定位应当细化,以确保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即‘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所长袁东明看来,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国有资本投资运营要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重点提供公共服务、发展重要前瞻性战略性产业、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科技进步、保障国家安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明晰不同类型国有企业功能定位,完善主责主业管理,明确国有资本重点投资领域和方向。至此,国有经济在增强核心功能方面的内容更加全面,但具体到每一家国资国企,其核心功能可能会有所差异。不同的国资国企侧重于不同的核心功能,例如,有些企业更加注重应急能力的建设,而另一些企业则更侧重提供公共服务。此外,不同层级的国有企业在核心功能上也存在差异。央企通常更多服务国家战略目标,而地方国企则可能更加专注于服务地方经济。

  国网副总工程师兼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党委书记欧阳昌裕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改革的层次持续加深,改革的重点持续聚焦,改革的方法持续优化,改革的特色持续彰显,特别是通过改革促发展、促带动、强支撑的要求越来越高。新时代赋予国资央企改革发展的新使命新任务。新形势下,国资央企改革发展需要逐步建立衔接国家治理体系的、具有国资央企系统视角的改革发展框架,做到“三个立足”,即:立足人类文明,把握中国特色;立足国家战略,把握时代脉搏;立足发展需求,把握改革价值。进一步挖掘国资国企的改革潜能、发展势能,把全面深化改革推向深入。

  如何推动国资国企发展新质生产力?

  《决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完善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如何推动能源国资国企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共中央党校教授韩保江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持续深化体制机制变革,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以改革创新构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释放创新活力和潜能,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四梁八柱”。他建议,一是建立完善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鼓励自由探索基础研究运行机制和支持基础研究的创新激励机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二是构建“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的“四位一体”推进机制和“科技—产业—金融”循环体系,打造合理、高效的创新环境。

  浙江大学副校长黄先海认为,当前,我们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之中。历史上几次科技革命可用最简洁的语言来描述:第一次科技革命以蒸汽机为核心,其称为马力;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核心是电力;第三次科技革命则以网络力量为代表;而目前正经历的是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算力驱动时代。四次科技革命可简称为“四个力”:马力、电力、网力、算力。在过去,电力仅限于电力本身的应用,而人工智能时代,电力或算力能对劳动力、生产资料、劳动对象进行革命性的变革。“中国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以新能源汽车为例,截至目前,中国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中的份额已达到60%,居世界第一。”

  缘何我国新能源汽车能实现快速发展?黄先海分析,一是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市场推广上取得了显著成就,这使得中国能在该产业中占据领先地位。二是政府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大力支持,包括政策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等,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三是中国市场的巨大需求,为新能源汽车的规模化生产和销售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而推动了产业快速发展。

  国网能源研究院副院长李伟阳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在研究新时代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首先需要从宏观层面观察国有企业的整体状况,把握其整体发展趋势和结构特征;其次,要关注国有企业的个体层面,即具体分析每个国有企业的运营状况、发展潜力和存在的问题;最后,不可忽视的是国企企业家精神层次,探讨其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探究新时代能源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的逻辑,实际就是在探讨未来能源国资国企的生存和发展模式。我们应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背景下,思考未来能源国资央企的建构与演化。

  黄群慧也认为,企业家精神的核心要素之一是创新,尤其是原始创新,要求长期坚持绩效考核和创新容错机制。本次全会提出了完善企业推进原始创新制度的举措,非常有针对性。

  如何强化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在业内专家看来,能源国资国企是支撑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国家队,也是突破西方科技封锁的重要力量。“未来需要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加快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争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引领者。”

  《决定》也提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建立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支持企业主动牵头或参与国家科技攻关任务。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主任衣学东在近日举办的“新时代国资央企高质量发展学术论坛(第一届)暨央企智库沙龙48期”上表示,国资央企应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基础性、紧迫性、前沿性研究,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勇挑重担。聚焦发展实体经济,坚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两端发力,助力形成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立足改革历史新起点新方位,不断提升功能价值,塑造企业独特竞争优势,加快建设现代新国企、建设更多世界一流企业。坚决把加强党的领导、党的建设贯穿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各方面、全过程,为企业改革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黄群慧表示,近年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速度迅猛,其增速相较于平均产业增速高出2至3个百分点。尽管如此,截至2023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整体产业中的占比也只有13%左右,而传统产业还占据80%的比重。“下一步要聚焦利用绿色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赋能。这一点,恰恰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着力点。通过先进技术的融合应用,国资国企可以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推动我国生产力质的飞跃。”

  “担当产业链中的链长,要求国有企业能够为整个行业或产业链提供关键的行业共性战略技术。”黄群慧认为,国资国企应基于自身优势领域和共性技术需求,主动投入资源进行技术突破和创新。特别是在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上,国资国企应更好履行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力量的关键角色,推动整体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