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中国能源报 2024年08月19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新三样”碳足迹建设稳扎稳打

服务外贸出口新优势

■本报记者 林水静 姚美娇 《 中国能源报 》( 2024年08月19日   第 02 版)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等产品迎来飞速发展,成为我国外贸出口的“新三样”。然而,随着国际上对产品碳足迹的要求愈发严格,我国“新三样”产品出口面临的形势也日趋严峻。

  国家发改委、市场监管总局、生态环境部三部门日前公布《关于进一步强化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5 年)的通知》(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提出要加强产品碳足迹碳标识标准建设。加快研制新能源汽车、光伏、锂电池等产品碳足迹国家标准,服务外贸出口新优势。

  今年6月,在工信部电子司指导下,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联合百余家单位共同研究的锂电池碳足迹核算体系正式发布,紧接着三部门又出台《行动方案》,政策加码是否会进一步推进我国“新三样”的碳足迹建设?企业又该如何积极应对?

  ◆提升国际市场认可度

  碳足迹是衡量企业和产品绿色低碳水平的重要指标,若企业产品的碳足迹无法在国际上获得认可,可能会面临加税等贸易壁垒,所以加强产品碳足迹碳标识标准建设对“新三样”企业至关重要。

  《行动方案》明确了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从碳足迹核算、碳标识标准建设及碳计量能力建设及技术研发等方面提出了十六项重点任务。据了解,计量规范是规范计量技术性活动的行为准则。碳计量是指采用特定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对碳排放量的计算与测量,是开展碳足迹核算的“标尺”。

  昆明理工大学冶金与能源工程学院副教授王建军向《中国能源报》记者解释:“产品制造过程中的直接温室气体排放是碳足迹核算中重要组成部分,以往主要应用‘排放因子’估算,方法简单但并不准确。而碳计量通过配备碳监测与计量器具,可以提供准确、可靠的温室气体排放数据,进而大幅提升产品碳足迹核算的准确性和实时性。因此,碳计量规范的建设,对于实现科学、准确、公平和有效的碳足迹管理具有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

  《行动方案》在目前的国际背景下,具有较好的针对性。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表示:“以欧盟的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为例,其目前包含碳足迹的核算与碳交易的控制两个环节。其中我国产品的碳足迹核算还存在国际认证的问题,此外根据产品的碳排放量,出口目标国还会对进口产品征收相应碳税。《行动方案》此次要求进一步加强产品碳足迹碳标识标准建设,正是对这些出口难题的针对性举措。”

  “总体看,《行动方案》指出要发布产品碳足迹量化要求通则国家标准,统一具体产品的碳足迹核算原则、核算方法、数据质量等要求。相关标准的建设、碳计量基础能力建设和碳计量体系的完善,将有助于建立更加完善和统一的‘新三样’碳足迹核算标准体系,进而提升相关产品碳足迹核算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权威性,增强国际市场对我国‘新三样’的认可和信任。”王建军说。

  ◆机遇与挑战并存

  《行动方案》还明确了相关碳足迹核算、碳标识标准制定及碳计量体系构建的时间表,这为满足国际上对我国“新三样”碳足迹的实施要求奠定了基础。

  “按照《行动方案》工作部署,未来若干年内,我国可逐步建成‘新三样’整个产业链的碳计量体系,进而可构建基于实测数据的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可为‘新三样’产品碳足迹因子库的建设提供重要支撑。”王建军指出。

  不过,国际碳足迹标准可能会动态调整,并提高要求,如果不能及时跟进并适应这些变化,“新三样”出口仍将面临挑战。王建军举例:“比如欧盟对进口的锂电池碳足迹强制声明将于2025年8月左右开始实施,这就要求我们在做好自身工作的同时,必须提前做好国际交流和对接工作,形成主动应对国际贸易碳壁垒的工作局面。”

  国际智能运载科技协会秘书长张翔向《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对‘新三样’企业而言,碳约束作为一个新课题,充满了挑战与机遇。事实上,欧洲自身缺乏大型电池工厂和供应商,在碳排放法规、碳排放管理方面并不完善。现在中国着手建设产品碳足迹碳标识标准,有助于提升相关企业的管理和生产水平,为企业走向海外市场奠定坚实基础。”

  此外,张翔也提到,《行动方案》出台后,伴随后续部分新标准的陆续出台,企业研发费用预计将有所增加,原因在于企业在产品设计之初并未考虑这些新标准,因此需进行额外实验以提高产品标准,这将增加产品研发费用以及产品开发周期。

  ◆需各方共同努力

  受访人士认为,《行动方案》将有效解决产品碳足迹标准不统一和核算规则不明确等问题,有力推动碳计量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应用。

  就下一步如何落地实施,在王建军看来,一方面,政府主管部门应围绕“新三样”,加快制定碳足迹量化要求通则国家标准,明确产品碳足迹的计算方法和报告、声明要求,加强能源计量与碳计量监督管理。相关行业协会应牵头制定行业碳计量规范要求,指导企业建设较为完善的碳计量体系;另一方面,相关科研院所、骨干企业应逐步建设碳计量标准和标准物质,加强“双碳”相关计量仪器研制和应用,提升“新三样”的碳计量基础能力。

  《行动方案》提供了标准设计和政策指导,其成功实施仍需依赖企业自身的努力。“一个公开透明的标准能够为企业指明方向,但企业能否有效执行并做好碳足迹管理更为关键,否则可能面临产品出口增加关税的窘境。”林伯强坦言。

  “碳足迹建设涉及的产业链条很长,将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在此期间,无论是国家、企业还是个人,都应积极参与到碳足迹管理和减排工作中,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进而加快碳足迹标准的国际互认。”林伯强进一步指出。

  张翔建议,由于产品从研发到测试,再到上市,有一定周期,因此企业需要积极跟踪标准的出台,提前做出预判,避免造成相关损失。“通常而言,制定标准后不会立即执行,会有一到两年的缓冲期供企业调整,企业不必过于担心,但需要提前安排专人负责标准跟踪及产品改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