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能源革命

中国能源报 2024年08月05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油企力拓风光发电“新”版图

■本报记者 渠沛然 《 中国能源报 》( 2024年08月05日   第 09 版)

  国家能源局近期发布的《关于做好新能源消纳工作 保障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提出,着力提升电力系统对新能源的消纳能力,明确“部分资源条件较好的地区可适当放宽新能源利用率目标,原则上不低于90%”,这意味着将最大限度尊重企业的开发意愿和自主选择,在满足收益率和全社会成本最优的前提下,对于资源条件好的地区和项目允许适度弃电以提升开发规模。

  近年来,国内油企搞“副业”风生水起,不断向新能源领域“开疆拓土”。此次放宽新能源利用率目标后,随着转型步伐加快,油气企业的新能源项目实现并网后又将面临哪些机遇和考验?

  ■“触”电初显成效

  《关于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见》《“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加快油气勘探开发与新能源融合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等指导性文件的相继发布,为油气产业和油企发展新能源指明了方向。

  对于油企来说,拓展并协同发展电力业务已成为应对行业外部形势变化的必然选择。在不断加码新能源业务的背景下,油企在新能源发电消纳方面已有多个成功案例,展示了油企在能源转型方面的积极探索。

  比如,中国石油长庆油田今年上半年新能源产量达5.06万吨标准煤,清洁电力发电量达1.6亿度,清洁替代4.89万吨标煤。这些分布式光伏项目不仅为油田提供了稳定的电力供应,还实现了新能源电力的就地消纳,为能源“饭碗”盛上了“多元粮”。大庆油田的新能源发电量已突破3亿千瓦时,完成去年全年发电量的80%。这些新能源发电量部分用于油田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实现了新能源电力的有效消纳。其新能源项目建设规模达到74.4万千瓦,新增并网规模达到10.9万千瓦。

  中国海油则借助其在海洋能源开发方面的装备和技术优势,重点发展海上风电和海洋能业务,结合其在海上作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经验,实现了规模化、稳定的清洁能源供应,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和低碳发展。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能源经济与金融研究所所长郭海涛表示,促进消纳是提升新能源发展质量的关键,是对新能源行业所有参与者的共同要求。“通过投资建设新能源发电项目、实现自消纳、参与市场化交易等多种措施,油企不仅提升了自身的能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也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面临机遇和考验

  拥抱新能源,油企有先天优势。

  “与电力企业相比,油企可在某些细分领域将现有业务与电力业务深度融合,实现协同经营。”郭海涛说。

  例如,在燃气发电业务方面,油企不仅具有气源供应保障、气价成本等直接优势,还能够通过“气电联动”经营模式创新创造产业链协同经营的间接优势。又如,在海上风电业务方面,油企能够充分发挥在项目开发、运维过程中的海洋工程优势,并通过油气平台和海上风机的生产、运营、检修协同降低产业链整体经营成本。

  郭海涛表示,油企具备优势的同时,也面临新能源电力消纳中技术、市场、政策等诸多考验和挑战。

  “一方面,行业影响力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的关键之一,油企电力行业影响力不足成为影响其发展的阻力之一。”某发电企业相关人士说,“另一方面,油企在拓展电力业务时面临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不足等问题,可能会影响业务拓展的效率和效果。”上述发电企业相关人士说。

  郭海涛表示,目前多数大型电力企业已构建起由煤电、气电、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等多种电源组合的电力资源组合,油企在发电装机开发方面的基础相对薄弱,现阶段在电力供应能力上与电力企业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且输配售业务的相关经验也有所欠缺。

  在业内人士看来,若油企能够补齐电力专业短板,有望充分利用现有贸易营销体系基础,为客户提供“油、气、电”综合能源服务,增强客户黏性,在电力交易、电力市场营销等业务上建立起显著的比较优势。

  ■协同发展增“绿”能

  油企拥抱新能源发电应该如何让关系变得更加“融洽”?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对于油企来说,现阶段最重要的是要做好以绿色替代、自我消纳为主的融合发展方案。

  比如,油企参与的新能源项目可以先以自用模式推广,以减少油气产业的碳排放。可在油气田附近建立“自备新能源电厂”或与电网公司签订“绿电直供”协议;利用资源优势,开发分布式新能源,优先自用余电上网,满足企业生产和运营的电力需求。

  “油企还可以根据自身发展优势深入布局新能源业务,目前部分企业已经在这些方面开始行动。比如,中国石油依托其在勘探和管输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发展地热能和氢能产业。中国石化利用化工技术和基础设施优势,重点发展绿电制氢、二氧化碳电化学利用等可再生能源电力转化业务,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中国海油开始深耕海上风电,进一步进军‘绿电时代’。”郭海涛说。

  国际电工委员会温差能工作组中方专家李大树建议,油企应注重可再生能源分布式多能互补、甲烷减排、余热余压利用等项目开发,尤其是发展分布式风光发电项目,打造分布在用户端的能源综合利用系统,提升油气生产终端电气化率和绿电消纳比例,实现油气生产控排减排,打造“低碳”“零碳”油气田。

  另有业内人士建议,长期来看,在油气产能建设过程中,油企要积极配套光热利用、储能设施等,在油气田区域及周边地区建设“风光气储氢一体化”新能源大基地,有序打造油气与新能源及负碳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