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行业观察

中国能源报 2024年08月05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中国氢能发展报告(2023)》显示——

我国氢能产业集聚效应凸显

■本报记者 张胜杰 《 中国能源报 》( 2024年08月05日   第 07 版)

  氢能作为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正逐成长为助推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引擎之一。那么,目前国内外氢能产业的总体发展情况如何?我国氢能产业发展有何特点?未来,我国氢能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是什么?

  近日,由国家能源局科技司会同北京国氢中联氢能科技研究院组织行业相关机构和专家共同编制的《中国氢能发展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对上述问题给出了答案。

  ■超50个国家和地区公布氢能战略

  “各国氢能产业发展战略正不断更新。”国家能源局科技司有关负责人近日在解读《报告》时表示,截至2023年底,全球公布氢能战略的国家和地区超50个,同比增长约27%,主要国家和地区氢能政策由战略规划转向推动实施落地,欧、美、日等地区进一步提高氢能产业发展目标。

  《报告》显示,氢能产量整体保持增长态势。2023年,全球氢能产量约1.02亿吨/年,同比增长约2%。清洁低碳氢能项目密集落地,产能规模近240万吨/年。其中,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项目累计数量超过400个,累计产能超15万吨/年。亚洲和欧洲地区逐步占据全球清洁低碳氢能发展主导地位,中东与北美项目加速落地。

  同时,国际氢能贸易正加快部署。英、美、德、法等共22个国家倡议在特定航线打造“绿色走廊”,加速零碳燃料开放利用,积极推动全球航运业低碳转型。截至2023年底,全球绿色走廊倡议数量增至44个,多国计划依托“绿色走廊”建设实现绿色氢能的互联互通和国际贸易。

  从全球氢能市场看,氢能价格持续下降。2023年,美国重点地区电解水制氢全年均价约5.5美元/千克,同比下降约20%;欧洲重点地区电解水制氢平均约8欧元/千克,同比下降约10%。

  “从氢能应用看,多元场景试点正在我国加速落地。”上述负责人说,2023年,清洁低碳氢能示范应用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同时,交通、发电等领域应用也在稳步发展。

  ■我国氢能自主研发水平显著提升

  上述负责人指出,从政策支持来看,我国各地陆续出台指导政策,加速探索体制机制创新。

  统计显示,截至2023年底,国家层面已发布氢能专项政策3项,28个省(区、市)出台省级氢能产业发展规划或指导意见,地方公开发布氢能专项政策超400项。“这些政策在破解行业痛点、难点、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上述负责人说。

  值得一提的是,从氢能供需情况看,我国整体规模保持平稳,产业集聚效应凸显。截至2023年底,全国氢气产能超4900万吨/年,产量超3500万吨,均同比增长约2.3%,主要作为合成氨、甲醇,以及炼化等工业过程中的中间原料。煤制氢、天然气制氢和工业副产氢仍是我国氢气供应的主要来源,电解水制氢稳定发展,产能达到45万吨/年,产量达到30万吨。

  《报告》显示从地域上看,西北、华东、华北等传统重工业地区是氢气主要生产和消费地,产量分别超1100万吨、1000万吨和500万吨,合计占我国总产量超70%。

  在技术创新方面,记者注意到,我国氢能自主研发水平显著提升。比如,制氢方面,兆瓦级质子交换膜电解槽产品下线并得到工程验证;在储运方面,镁基固态储运氢车实现下线交付,单次可运氢超1吨;在多元化应用方面,燃料电池系统和电堆功率稳步提升,主流产品分别达到150千瓦和200千瓦水平。此外,在人才培养方面,《报告》显示,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安徽工业大学、郑州轻工业大学4所高校已增设“氢能科学与工程”专业。

  ■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

  未来我国氢能产业如何迈向高质量发展?

  《报告》指出,首先要强化政策引领,推动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各地统筹氢能供应能力、产业基础和市场空间,合理布局氢能制备、储运、加注、应用等产业链项目,有序推进产业发展;鼓励产学研用各方参与氢能基础与安全、制备、储运、加注、应用全链条标准研制;支持龙头企业、行业机构针对各环节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布局研制一批关键技术标准,推进产业化市场化应用。

  其次,要强化基础研究,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水平。面向氢能产业发展需求,积极支持龙头企业联合有实力的科研机构组建创新联合体,组织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和国家重大攻关任务。电解槽产品持续迭代,向大容量、长寿命、低能耗等方向演进;长距离、大规模纯氢管道输运技术研究积极有序开展,在确保安全性和适用性的前提下,研究论证掺氢在城燃领域试点应用。

  再次,要强化示范推广,有序推动多元化产业化。各地有序推进清洁低碳氢能在工业、交通、发电等领域应用,持续引领产业链供应链降本。交通领域继续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燃料电池在重载交通、长途物流和无人机等领域应用规模持续增长。发电领域燃料电池分布式热电联供、纯氢(掺氢)燃气轮机等项目有序布局,氢能发挥调节周期长、储能容量大的优势,逐步拓展在可再生能源消纳、电网调峰等应用场景。

  最后,还要强化合作交流,赋能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氢能科学和技术国际联合研发进一步加强,推动氢能全产业链核心技术、材料装备和国际项目创新合作。中国龙头企业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提升中国氢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以国际项目示范为抓手,推动在氢能装备、清洁低碳氢能贸易与产品碳足迹等方面标准规则互认和认证体系互联互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