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双碳·绿色

中国能源报 2024年07月08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专家学者热议地方低碳发展

■本报记者 赵琼 《 中国能源报 》( 2024年07月08日   第 10 版)

  “‘双碳’目标的提出为加快构建新型能源系统、打造绿色高端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带来了内生动力,不过,转型并非一蹴而就,需要系统性变革的思维来引领,需要勇于创新的实践精神,也需要适度的容错机制。”在此前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和世界资源研究所(WRI)主办的“2024地方低碳转型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传递出这样的共识。

  ■需各界共同努力

  WRI北京代表处可持续转型中心研究员鹿璐表示,虽然中国目前尚未在气候政策中正式明确包容性转型这一概念,但已有很多关注可持续发展的倡议和政策文件,例如共同富裕、乡村振兴等发展概念,都与包容性转型、公正转型的原则和内核不谋而合。

  “目前,‘十四五’接近尾声,‘十五五’前期研究陆续启动。在关键时间点上聚焦‘地方低碳包容转型’,有助于在过去的实践基础上深化与各地合作,为加速地方转型提供多维度支持,为国家实现‘双碳’目标贡献更多地方样本。”WRI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方莉说道。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夏祖义认为,地方是包容性低碳转型的主战场,各地区应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发展阶段和优势特色,积极探索差异化低碳发展路径。这不仅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更需要广泛的国际合作和交流。

  NRDC与WRI及地方合作伙伴在2023年联合启动了“地方低碳包容转型”项目,支持山东、山西、河南、内蒙古、四川、长三角、珠三角等能源生产和消费重点地区的能源转型和社会经济发展。

  ■零碳转型是机遇所在

  “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全社会转型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面对诸多包容性挑战,包括经济发展如何与化石能源顺利脱钩、高碳产业转型如何取得资金支持、相关弱势群体的福祉如何在转型过程中得到保障等。”NRDC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张洁清表示。她指出,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政策设计需要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充分发挥国家战略的顶层设计与地方实践创新发展的双重作用,地方政府提出的目标任务、实施的路径措施关系着国家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进程和步伐。

  “双碳”目标提出以来,我国陆续出台了在国家层面和省级层面的“1+N”政策。在2020—2030年实现“碳达峰”目标的关键十年,重点区域的低碳转型进展尤为重要。

  “要从2023年的化石燃料占比83.7%转到2060年的20%以内,等于从化石燃料转到零碳能源轨道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潘家华表示,“在此过程中,地方零碳转型是地方转型真正的机遇所在。”他进一步分析指出,实现转轨脱离化石燃料,需要从生产到消费终端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零碳产业体系。零碳能源的产业体系不可能集中在大城市,而是相对分散的,特别是零碳能源的建立安装,只能是在农村、在地方,因此产生的效益与增加的就业也都在地方。

  目前,北京通州正在做零碳微单元。“屋顶光伏,自己装储能电池,自己充电,自己热泵供热。自己发电自己用,不给电网增加负担。”潘家华说。

  潘家华更是指出,要将乡村重新界定为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和零碳能源的生产基地。农户通过安装风光发电设备而增加了经济收益,是民生福祉的改善,是地方低碳转型动力机制所在。

  ■多地已开展积极探索

  2024年,山西省成为全国首个在年度工作报告中明确阐述公正转型概念的省份。山西科城能源环境创新研究院交流中心主任李莹表示,山西省在煤炭转型过程中,政府和煤炭企业都有保障煤炭行业冗余人员安置的积极探索案例。

  李莹称,政府已经在多方面做了有益尝试,如出台相关政策、明确相关资金来源等。企业层面,通过建立创新创业平台、成立人力资源公司、发展非煤产业等措施,煤炭企业也为煤炭工人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同时,金融机构也在提供相应保障,如支持转型的金融工具创新、山西低碳和包容性农村发展、助力净零碳排放技能提升等。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模拟技术中心副主任张伟提及,2017—2020年,北方“2+26”城市农村散煤治理改善了空气质量。“2”即天津和北京,“26”则包括河北的8个城市如石家庄等、山东7个城市如济南等、河南的7个城市以及山西的4个城市。

  “保定、邯郸、衡水等城市承担了约40%的经济成本,却只获得约20%的健康收益。承担较少治理成本的大城市,如北京和天津,却享受了更高比例的健康收益。”张伟建议,未来需要根据地方财政和居民收入,动态调整中央和地方补贴,并建立跨区域补偿机制或农村清洁能源基金,对低收入地区提供补偿;另外,可融合屋顶光伏、自愿减排碳交易、乡村振兴等政策,降低农村居民清洁取暖成本,缓解弱势群体的成本压力。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确保低碳转型公正性和包容性的重要政策导向。”浙大城市学院幸福城市研究院、共同富裕研究院副研究员吴旭认为。

  吴旭表示,浙江省在共同富裕实践中实施亩均效率评价改革,以提高企业对各类资源的利用率,通过山海协作工程搭建了省内沿海发达城市与山区欠发达城市对接资源、优势互补的协作平台,以掌上办公和医疗共同体等举措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些举措中都包含了提升低碳水平、实现低碳价值的做法。“如果能够进一步扩大这些举措中低碳经验和做法的影响,那将可能在实现包容性和公平性增长的同时提升低碳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