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现“双碳”目标和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大背景下,推动电力需求侧新型主体依法依规参与电力市场交易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
“电力市场改革持续向纵深推进、‘云大物移智链’等先进信息通信技术与电力系统深度融合,逐步演化出了电力需求侧新型主体。有别于传统的发电机组、电力用户、售电公司,新型主体具有极强的灵活性和可拓展性,同时兼具发电商和售电商等多重市场角色。”国网能源研究院企业战略研究所研究员张高在近日举办的“新型电力系统”沙龙上指出。
■ 新型主体快速发展
去年9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印发《电力现货市场基本规则(试行)》,提出推动分布式发电、负荷聚合商、储能和虚拟电厂等新型经营主体参与交易。
“近年来,随着燃煤发电上网电价改革和取消工商业目录电价,用户侧经营主体大规模集中入市,为新型主体发展提供了土壤。总体来看,新型主体发展速度超出预期,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张高表示。
据介绍,2019年,虚拟电厂开始在冀北、上海两个地区开展试点建设,并于2020年和2021年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各地虚拟电厂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目前已基本覆盖全国。以冀北虚拟电厂为例,其融合了冀北五地市可调节工商业、蓄热式电锅炉、智慧楼宇、智能家居等11类资源,可调节容量达35.8万千瓦,已参与华北调峰辅助服务市场运营。
此外,分布式发电、新型储能、新能源汽车等新型主体也快速发展。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分布式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为2.54亿千瓦,同比增长61%;分布式燃气发电项目共投产782个,累计装
机容量为870万千瓦,同比增长27.6%;分布式风电累计装机容量约1344万千瓦。截至2023年底,已投运的新型储能和抽水蓄能项目装机规模分别达3530万千瓦、5064万千瓦,电动汽车保有量达2041万辆,超过全球总量的一半。
自然资源保护协会清洁电力项目副主任刘明明指出,需求侧新型主体的迅速发展给电力系统带来活力,需求侧资源发展逐步迈向新阶段。“随着波动性电源的日益增加,灵活性填谷需求同步增长,使得需求响应机制在维护电网平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双碳’目标下,电力系统的充裕性需求增加,需要探索多种模式,发挥需求侧资源的常态化作用。”
■ 具备巨大调节潜力
在多位专家看来,当前,我国多层次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初步构建,电力现货市场试点范围不断扩大,为需求侧新型主体发展提供了无限潜力。同时,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现代先进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需求侧新型主体灵活调用内部资源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长期来看,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对调频、备用、爬坡、转动惯量等灵活调节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要挖掘现有的发电侧灵活调节能力,另一方面要依托新型主体全面激发用户侧的灵活调节能力,从源随荷动向源网荷储灵活互动转变。”张高指出。
在刘明明看来,分布式发电、电池储能、可调节负荷等需求侧新型主体对电力系统具有巨大的调节潜力,经济性、灵活性、环保性等优势明显。可通过虚拟电厂或负荷聚合商模式,把需求侧资源统一起来,作为一个特殊电厂参与电力系统运行和调节,并参与电力市场交易。
以分布式发电为例,这种小型分散的发电机组通常与配电网相连,靠近终端用户,可以就地发电,减少对大规模、高成本电力设施的需求。可调节负荷基于特定的系统条件、市场激励作出响应,可提供保供和消纳作用,同时提供调频、调峰、备用等辅助服务。电池储能则能够存储和释放能量,既可作为发电机组也可作为负荷,具备转移负荷、减少用户电费账单、提升电能质量的作用。
据介绍,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在苏州园区和湖州开展了相关调研,结果显示,虚拟电厂中可调节的资源约占园区最大用电负荷的12%—14%。
■ 探寻常态化运行
在张高看来,电力需求侧新型主体已经成为我国电力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重点关注交易机制、价格机制、技术支持、准入标准、保障机制等方面的合理设计和逐步衔接,加快推动新型主体参与市场。
“未来,分布式电源可按照价格接受者身份参与市场交易,或通过虚拟电厂聚合等方式统一参与电力批发市场。”张高认为,新型储能可采用价格接受者方式起步,具备条件后以“报量报价”方式参与市场。配建储能原则上应与投资配建的新能源打捆形成联合体运行,必要时接受电力调度机构的统一调度。虚拟电厂、负荷聚合商等优化聚合类新型主体,可根据自身电力电量平衡情况或灵活调节能力,以统一代理形式“报量报价”参与电能量市场、辅助服务市场等各类交易。
刘明明表示,数字化智能化和聚合化市场化两大路径可以实现需求侧资源的常态化运行。“在数智化技术的助力下,需求侧资源可以实现规模化发展,并具备参与多类型市场的资格。在创新机制和模式方面,可以聚合有需求的工商业用户或分布式等资源参与电力批发市场交易,促进新能源消纳,聚合多类型资源重点参与辅助服务市场,提供新型电力系统亟需的灵活性服务,并在容量市场中发挥满足系统充裕性的作用,同时挖掘需求侧资源在绿证市场和碳市场中的潜力。”
“此外,需求侧资源常态化运行还需要为需求侧资源的主体地位提供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更加健全的交易规则等。”刘明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