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要闻

中国能源报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创新引擎更强劲 激活发展新动能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科技创新工作综述

■姜义平 《 中国能源报 》( 2024年07月01日   第 06 版)

  6月19日,由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网江苏电力”)建设的长三角新能源众创中心正式揭牌。该中心将围绕新能源技术策源地、主配微协同示范区、新能源现代产业链“三条主线”开展建设,最终达到有力带动能源电力清洁低碳转型的目标。

  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明确了我国能源发展的战略方向,为我国统筹能源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提供了根本遵循。

  十年来,国网江苏电力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的系列重要论述,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不断优化创新环境,全力推动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关键领域率先突破、重大成果不断涌现,为江苏能源电力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全力支撑电力保供

  6月24日,淮安500千伏某线路7号塔的可视化监控装置监测到一台挖掘机正进入线路通道管控区域,数字电网平台实时跟踪计算智能选择附近固定机巢,并自动派发工单,无人机随即起飞,仅用时5分钟就阻止了威胁线路安全的作业。

  这样精准、高效的运检工作,得益于国网江苏电力创新推出的全国首个全息数字电网,覆盖10万公里架空输电线路、28万基输电杆塔以及地形地貌地物等数据,能够实现输电通道环境状态智能评估报警、无人机自主巡检航迹规划等功能,提升输电线路智慧运检水平,相当于给电网运维装上了精度达厘米级的“千里眼”。

  “这样的创新成果应用遍布在江苏电网的各类应用场景中,对保障电网安全可靠运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国网江苏电力科技部科研处处长肖晶介绍。

  如果把电网主网比作“主动脉”,那么,连接千家万户的配电网就相当于“毛细血管”,直接关系“最后一公里”用电问题。

  国网南京供电公司于2020年率先建成“石城”系列配网数字化管控平台,实现异常事件秒级研判、主动工单一键推送、频繁停电动态分析。自应用以来,配网故障范围研判时间缩短为原来的1/10,故障处置时间压降50余分钟/起。

  十年来,国网江苏电力瞄准能源电力科技制高点,勇闯专业技术领域“无人区”,加快先进能源技术和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应用,全面提升江苏能源电力安全和供电保障能力。

  “‘原创’‘领跑’等词语,越来越多出现在记述江苏电网保障能源发展的词典里。”肖晶表示,一系列世界首创技术工程大幅提升了江苏电网的供电能力、可靠性和区外受电能力。

  投运国内首套“大规模源网荷友好互动系统”,电网事故应急处理能力提升至“毫秒级”;建成世界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的苏通GIL综合管廊工程,大幅提高华东电网接纳区外来电能力;研发统一潮流控制器,在世界上首次实现电网潮流的灵活精准控制;首次成功应用卫星巡视技术,完成长达1600公里的特高压等重要输电通道的巡检任务……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正有力保障着江苏的能源安全。

  十年来,国网江苏电力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拥有省政府各类实验平台19个,新命名国网实验室6个,牵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中国专利金奖、国网公司科技进步特等奖各1项,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9项;牵头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项257项,数量位列国网系统省级电力公司首位;牵头国网科技项目259项,重大项目数量同样位列国网省级电力公司首位。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助力绿色低碳转型

  5月21日,我国首个分布式光伏资源开发配置平台在江苏建成,可实现江苏全境约10万平方公里范围内屋顶分布式光伏资源的精准定位、评估与优化配置,将全面提升分布式光伏装机和使用效率,更好服务“双碳”目标实现。

  “只需要输入位置等信息,平台基于该地区发展需求、电网现状等因素,就可迅速测算出这个地区分布式光伏可开发规模,并给出‘装多少’‘何时装’建议。”国网江苏电科院配电网技术中心主任史明明介绍。

  据了解,江苏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目前已突破7300万千瓦大关,主要由光伏、风电、生物质发电等组成,其中光伏并网装机最多,总量达4767万千瓦。

  将“自然的力量”变成“发展的力量”,技术革新至关重要。

  国网江苏电力紧扣主、配、微“三个战场”,着力打造坚强主干网、智慧配电网、智能微电网和全域信息网,确立了大规模新能源消纳、主网安全稳定运行、配网智慧发展、负荷精准调控等科技创新攻关方向,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方案构想转化为生动实践。

  去年6月27日,国网江苏电力应用多元信息融合智能动态预测技术完成江苏海上风电全域功率预测验证工作,在国内首次实现千万千瓦级大规模风电群功率集中预测,为更可靠、更高效地开发和消纳清洁能源提供了保障。

  “功率预测信息能为我们快速调整火电机组运行方式提供依据,从源头提高了电网安全消纳新能源的能力。”国网江苏电力调度控制中心水电及新能源处处长崔雪松说。随着这项新能源功率预测技术的应用,江苏省海上风电可利用风资源发电能力提高了3%。

  随着每年电力负荷的持续增长,江苏电网的电力资源安全高效灵活配置能力也在经受考验。

  3月1日1时30分,±800千伏白鹤滩入苏直流输电工程姑苏换流站首次实现功率互济方式满功率运行,最大互济功率200万千瓦。这标志着我国交直流混联电网灵活潮流控制技术、柔性直流输电控制与协调技术、柔性直流装备国产化及相关产业链取得重大突破。

  作为华东电网负荷中心之一的苏州地区负荷和电源总体呈逆向分布,电力缺口主要集中在苏州南部电网,而苏州北部电网沿江电源较多,电力略有盈余,存在将苏州北部盈余电能输送至苏州南部电网的需求。为此,国网江苏电力创新提出混合级联直流输电新技术,在解决了电能高效传输的同时,也提升了电网安全运行水平。

  “姑苏换流站像是一个可控电源,可以根据调度指令即时改变输送功率分配模式。这种方式更高效,有效提升了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水平。”姑苏换流站副站长朱晓峰介绍。

  此外,国网江苏电力还加快多类科技创新应用落地,助力电网绿色转型发展。在无锡,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融合互动迈入实用化阶段,新能源汽车变身电网“充电宝”;在苏州,江苏首个产品碳足迹实时管理平台上线,让碳排放像电能一样方便量化分析;在常州,国内首个新型站网互动示范中心建成投运,助力当地节能减排……

  夯实人才队伍基础,激发创新创效活力

  创新不是平地起高楼,基础是关键。

  十年来,国网江苏电力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始终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机制,为科技工作者成长成才搭建“舞台”。

  国网江苏电力依托国际标准创新基地,组织国际学术交流,参与国际科研合作,大力培养国际化人才,涌现出了童充、袁宇波、袁晓冬、杨毅、陈昊等国际专家人才。

  2023年,国网苏州供电公司童充带领团队主导制定的世界首个动态防雷国际标准,获国际大电网组织雷电专委会全票通过,并将面向世界正式发布。中国成为气候变化背景下全球动态防雷的“标准制定者”和“技术引领者”。

  不仅如此,国网江苏电力还尊重职工首创精神,激发职工立足岗位创新实践的动能,在基层挖掘人才。

  过去十年,国网江苏电力建成创新工作室联盟10个,各级各类劳模(技师)创新工作室342个,创新团队核心成员突破5000余人,实现了劳模(技师)创新工作室建设在各层级、各领域、各专业的全覆盖,引导职工立足岗位创新创造。该公司系统先后涌现出了朱洪斌、何光华等扎根一线的科技领军人物。目前,国网江苏电力已拥有省部级以上专家人才754人。

  人才喷涌带动创新成果“井喷”的同时,也带来了知识产权的量质齐升。国网江苏电力目前已拥有授权有效专利超过1.4万件,仅去年就获得1429件。近五年,该公司共有近600件专利或软件著作权通过许可使用、合作实施、质押融资等方式实现价值创造,合计获收益约5000万元。

  科技成果的价值在于运用,在于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今年5月,一款输电线路三维全景智能测量装置成了抢购“爆款”,被安装在江苏、浙江、宁夏等多个省份的输电铁塔上。

  “我们团队研制的新型输电线路全景立体智能防护装置能精准测定大型作业机械与线路之间的空间距离,其识别准确率超95%。”国网南通供电公司朱富云技师创新工作室团队负责人介绍,该装置于去年9月上线后,已实现收入超3000万元。

  近年来,国网江苏电力积极搭建多元化平台,积极推动创新成果的转化与应用。2019年12月,成立双创中心,统筹科创、群创、青创等多个创新渠道,对创新成果进行从孵化培育到推广应用的全过程管理;2023年,启用国网系统首个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服务品牌“橙创”,目前已促进300余项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累计签订销售合同8亿元,产品推广销售至26个省市。

  与此同时,国网江苏电力加大对成果转化的激励,并于2020年制订出台成果转化长效激励具体操作办法《中长期激励指导意见》,在国家电网系统省级电网企业中率先实施成果转化项目分红激励,让真正有作为、有贡献的科技工作者能享受到创新成果带来的红利。

  截至目前,国网江苏电力已累计向790余名员工兑现项目分红1190余万元,极大激发了员工的创新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