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中国能源报 2024年06月24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新政力促储能健康发展

■本报记者 苏南 《 中国能源报 》( 2024年06月24日   第 02 版)

  为做好新形势下新能源消纳工作,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国家能源局近日印发《关于做好新能源消纳工作 保障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针对网源协调发展、调节能力提升、电网资源配置、新能源利用率目标优化等各方关注、亟待完善的重点方向,提出做好消纳工作的举措。

  受访的业内人士表示,《通知》多处提及新型储能及灵活资源的利用,对带动储能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有助于推动储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储能行业服务新能源发展的能力,进而促进新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

  ●助力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通知》强调提升电力系统对新能源的消纳能力,这直接关系到储能行业的健康发展。储能技术作为新能源发电的重要辅助手段,可在电网负载高峰时释放能量、在发电高峰时储存能量,从而平衡供需关系,提高电网的稳定性和灵活性。因此,提升消纳能力意味着储能技术将得到更多应用场景,市场需求将相应扩大。

  谈及《通知》给储能行业带来的挑战与机遇,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秘书长刘勇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23年,我国风光发电量在全社会用电量中的占比突破15%,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无法完全适应新能源快速发展的趋势,部分地区新能源消纳压力逐步增大。近几年,各地出台新能源发电侧强制配储政策,推动了新型储能产业的快速发展,但储能利用率偏低、经济性较差等问题也广受关注。“《通知》提出积极推进网源协调发展,进行电力系统调节能力需求分析,有助于推动电源侧新型储能配置规模的合理规划,减少储能项目建而不用的情况,提高储能并网调度水平和有效利用率。”

  在刘勇看来,《通知》提出负荷侧调节资源评估和潜力挖掘,将引导用户侧储能项目以电力系统调节需求为基准进行资源配置,拓宽用户侧储能参与电能量和辅助服务市场的商业模式,充分发挥多场景储能应用价值,为新型电力系统提供支撑。

  唐山海泰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国内市场总监朱辉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通知》的印发意味着储能企业需要提高储能系统的灵活性和响应速度,以适应新能源的快速变化。这为储能行业提供了发展契机,特别是在技术创新、系统集成、智能管理等方面,政策的支持将提高储能在电力系统中的渗透率。

  ●提高技术要求

  《通知》提出,常态化开展新能源消纳监测分析和监管。在业内人士看来,这需要储能行业提供更为精准和及时的监测数据,对储能系统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

  储能系统的监测主要包括系统自身和外部数据两个方面。储能系统自身监测包括设备运行状态、数据分析处理和控制策略优化等方面,通过与数字化技术的结合,可提高储能系统的效率和可靠性。

  沃太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地区部总经理吴大卫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为了支持能源转型,储能行业必须构建一个全方位的新能源消费监测体系。该体系需通过高精度数据采集、智能分析算法、预警系统建设,以及云平台远程监控技术,实时收集、处理和分析新能源的发电量、消纳量、弃电量等数据。同时,结合储能系统的操作数据,可以预测和评价新能源消费走势,更准确地掌握新能源消纳状况,从而为电网调度和能源政策制定提供有力支持。

  刘勇也认为,随着储能电站并网规模的逐步提升、应用场景和接入模式的灵活拓展,储能系统需要兼顾源网荷储多元要素连接的灵活组网需求,对于外部数据的监测和分析要求也在逐步提高,需要通过多源异构数据的高效采集、实时传输和数据分析,提供具有前瞻性的态势判断和运行决策。储能企业通过智能传感量测计技术、数据资源协同处理技术和高可信网络安全技术等应用,可提高能源互联网的数字化管理水平,为新能源消纳监测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持。

  ●从各环节保障安全可靠

  储能企业如何不断提高新能源并网和电网调度运用的效率?

  刘勇认为,储能企业要从各环节保障储能系统的安全性和质量可靠性,按规定进行并网性能检测,定期开展安全风险排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影响储能系统运行的各种隐患,以保障储能系统能够满足不同场景下的电网调度需求。以储能变流器为例,其决定了系统的电能质量和动态特性。为了适应新型储能系统的大容量发展趋势,储能变流器需要进一步提高功率密度、转换效率和响应速度,并提升在构网型储能系统中的技术应用水平,提高过载回流能力,适应差异化电网结构。

  在业内人士看来,储能系统集成的专业化、不同软硬件设施的高效兼容、数据传输和智能决策等技术水平的提升,都有助于提高储能系统在接受电网调度时的效率和灵活性。

  刘勇建议,《通知》在落地过程中,一要进一步完善储能标准体系,细化多场景下的新型储能并网检测要求,同时,加强第三方储能测试评估与认证平台的建设,为企业提供多渠道检测认证渠道。二要根据新能源电力发展阶段和电力系统调度需求,适时调整完善新能源电力并网技术要求。三要以电能质量作为主要控制指标,根据新能源电力场站的具体情况合理配置储能,改变一刀切配储模式。

  朱辉认为,储能企业应深入理解《通知》内容,确保政策得到有效执行。技术创新层面,储能企业需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储能技术创新,特别是在提高系统效率、降低成本方面。市场机制层面,企业需积极参与电力市场机制建设,探索储能参与市场的新模式,提高储能项目的经济效益。合作与共享方面,储能企业与电网企业、科研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共享数据和资源,形成协同效应。监管与反馈方面,相关部门要建立监管机制,对储能项目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并根据反馈进行调整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