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科技·装备

中国能源报 2024年06月10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有待进一步推进关键零部件技术突破,加大规模化应用

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产业优化空间大

■本报记者 杨梓 卢奇秀 《 中国能源报 》( 2024年06月10日   第 12 版)

  氢能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在业内人士看来,我国目前已形成涵盖氢能制、储、运、加、用及关键核心零部件研发制造各环节的完整产业链。不过,我国氢能体系建设、燃料电池关键技术水平、成本等多方面仍有较大优化空间。

  在日前举办的2024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大会暨展览会上,多位与会专家表示,进一步推进关键零部件技术突破、降低成本、加速大规模应用是当前我国氢能及燃料电池发展的重点工作,未来各方需要协同努力筑牢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发展体系。

  ■ 行业成熟度显著提高

  自2022年3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以来,我国氢能和燃料电池汽车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新阶段。目前,全国已有20多个省(区、市)发布了促进氢能或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拟建绿氢产能规模超100万吨,是国家规划预期“2025年非化石能源制氢10万到20万吨”目标的5倍。各地规划至2025年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超10万辆,是国家预期目标的两倍。

  广州大学教授叶思宇表示:“目前,氢能与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一起,构成了完整的绿色能源系统。同时,氢能行业的成熟度达到了新水平。燃料电池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正处于大规模商业化的初期。国家首批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正式启动示范,极大加速了氢燃料电池的自主化和商业化进程。”

  氢燃料电池汽车是目前氢能在交通领域应用的最主要方式。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燃料电池汽车销量为5800辆,同比增长72%。其中,燃料电池重卡销售3653辆,同比增长48.2%,累计建成加氢站407座,数量居世界之首。

  车辆的逐步渗透得益于动力系统性能的持续提升,二者发展相辅相成。“2020年到2024年,我国商用车燃电系统性能在额定功率、最高效率、质量功率密度等方面指标均有大幅提高,大功率、高效率的系统不断涌现,系统寿命从1万小时提升到2万小时,系统成本下降约50%。今年,我国燃料电池车销量有望接近1万辆,到2025年,预计运行的燃料电池车辆将达到5万辆以上,2035年将突破100万辆。”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表示。

  同时,在以氢能交通为先导的基础上,氢能示范向多领域扩展,在有轨电车、无人机和船舶等方面开展示范。另外,绿氢和工业副产氢在船舶、石化、化工、冶金等行业的应用也在快速推进。

  ■ 关键技术提升助力降本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产业虽取得长足进步,面对的难题与挑战也不容忽视。“培育氢能和燃料电池汽车产业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复杂系统工程,技术创新难度高,能源供应体系重塑挑战大,任务十分艰巨,需要多方高度协同,共同推进。”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张进华表示。

  在重塑能源集团董事长兼CEO林琦看来,当前,产业正处于由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的发展窗口期。“未来,产品要求将由政策导向过渡到满足市场需求,市场区域则由示范城市群过渡到全国市场,应用场景将由燃料电池汽车转变为多元市场化合作,市场格局将由参与中国市场到拓展国际市场,商业生态将由车辆生态向能源生态延伸拓展。”

  与会专家认为,当前,关键零部件进一步实现技术突破是氢能和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的关键一环。

  “氢燃料电池大规模商业化目前仍然面临严峻的成本挑战,而规模化、技术进步以及全产业链健康发展将促进成本迅速下降。”叶思宇认为。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资深专家咨询委主任张晓强指出,氢能和燃料电池汽车全链条多项关键核心技术仍有提升空间,质子交换膜、电堆功率,及若干重要的零部件仍有很多技术难题,而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是产业大幅度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开展大规模产业化、商业化应用的关键,提升氢能产业的创新发展能力,是必须打赢的“攻坚战”。

  上汽集团副总裁、总工程师祖似杰同样提到,氢能推广应用的基础设施还需加快建设、管理制度仍要持续优化、国产材料的技术产业化攻关仍需推进。

  ■ 多措并举推动行业进步

  在叶思宇看来,氢燃料电池关键材料研发和产业化在燃料电池大规模商业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产业化导向的产、学、研、用紧密合作是关键材料不断更新换代的最佳路径,燃料电池全产业链多层级工程化验证过程的密切配合是我国研发和产业化发展的巨大优势。

  张晓强建议,抓住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机遇,加快发展绿氢,科学规划西北到中东部地区的特高压输变电通道,积极推进长输管线或将绿氢掺入天然气输气管道,让绿氢和燃料电池汽车协同发展。此外,建设高水平加氢站等氢能基础设施,明确各地氢能产业主管部门,以及氢能基础设施归口管理部门,制定完善的氢能基础设施管理办法,明确审批验收流程和要求。

  张进华则建议,结合我国产业发展现状,在五大示范城市群、北京冬奥会、“氢进万家”等重点示范项目的基础上,侧重以优势互补、产业链高效协同为目标,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加强城市群之间的产业链统筹布局。与此同时,聚焦氢制储运薄弱环节,着力突破大容量、低成本、高效率电氢转换技术,关注高可靠、低成本燃料电池系统等关键技术,进一步提升燃料电池发动机的供应力度和系统集成度。破解催化剂、质子交换膜、车载储氢系统、碳纤维等关键材料以及加氢设备和管阀件等制约,构建完备的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