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能源产业年会

中国能源报 2024年06月03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以新质生产力助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

——在第七届(2024)中国能源产业发展年会暨中国能源报创刊15周年论坛上的演讲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理事长、国际电工委员会第36届主席 舒印彪 《 中国能源报 》( 2024年06月03日   第 02 版)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特别是在“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指引下,我国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新质生产力得到快速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提供基础支撑和根本动力。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中,发展新质生产力将发挥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是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预计到2060年,我国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70%,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超过80%,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达到90%。化石能源与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将从目前的80%:20%,转变为20%:80%,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将发生根本性变革。

  二是支撑能源电力科技创新。能源技术体系、产业体系将发生深刻变革,从资源依赖型向技术主导型转变。海上风电、长时储能、CCUS、大功率IGBT等关键技术装备和高性能材料、工业软件、高端芯片等还存在短板。在这个过程中,能源电力科技创新将发挥引领性作用,也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领域。

  三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能源技术装备是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基础,新能源产业链条长、关联性强,涉及百万亿级市场规模。要加强自主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确保关键环节自主可控。

  新质生产力如何助推新型能源体系,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新能源方面的技术和产业。重点发展“沙戈荒”大基地安全可靠送出、风光火储一体化运行等技术。研发风机抗沙叶片、紧凑型轻量化机舱、主动构网型风机、建筑光伏一体化、高效光热发电、海上风电平台轻量、直流集电等关键技术和装备。

  二是清洁高效煤电。要发挥好煤电兜底保供和灵活调节的作用,实现煤电从电量主体向调节服务转变,加强煤电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的研发应用。

  三是核电要安全有序发展。发展第三代压水堆技术,推进高温气冷堆技术应用,实现核能在发电、供汽供热、工业制氢、海水淡化等领域的综合应用。

  四是智能电网技术。发展特高压、柔性输电、直流电网等先进输电技术。加强配电网标准化、智慧化建设,发展主动配电网、智能柔性配电网等技术。

  五是储能技术。发展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重力储能等技术。研究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等多元技术路线,加强热稳定性、主动构网、长时电力储能等技术研发。

  六是氢能。氢能是需要重点布局的产业。加强绿氢制备关键技术研发,推进氢燃料电池在重卡、船舶、航空等领域的应用。加强氢氨协同研究,发展绿氢与氨高效率转化、低成本储运,以及火电耦合掺烧等技术。

  七是电动汽车技术。预计2030年,我国电动汽车将超过1亿辆。要加强充换电基础设施和智慧车联网平台建设,大力发展V2G等技术,充分发挥电动汽车的移动储能和主动参与电力系统的调节能力。

  八是政策保障。完善新型能源体系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支持政策,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推动新能源全面参与市场,推进电碳市场融合发展。积极对接国际绿色贸易规则,健全碳排放标准认证体系,搭建碳足迹数据平台,建立产品碳标识制度。

  (本报记者 李玲/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