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版:高质量发展

中国能源报 2024年05月20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2024年“全国低碳日”主场活动在常州举行,丰富案例生动诠释——

绿色低碳,深入人心

本报记者 张胜杰 《 中国能源报 》( 2024年05月20日   第 18 版)

  故宫博物院采用精细的废弃物管理方式,建成了国内首家“零废弃”博物馆;宝马集团在沈阳生产基地采用可再生能源电力供电,实现了生产过程的绿色能源转型;福建宁德打造“零碳湾区”,发展重卡换电,去年已建成宁德到厦门全长约420公里的绿色物流专线……5月15日,在由生态环境部、江苏省政府联合举办的2024年“全国低碳日”主场活动上,一个个生动的案例显示,绿色低碳已来到我们身边。

  生态环境部总工程师刘炳江表示,“十四五”以来,中国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步伐提速。多位与会人士表示,随着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不断深化,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绿色低碳”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美丽中国的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 是汽车工厂,也是生态花园

  “北京市通州区、浙江省丽水市、江苏省扬州市等39个市(区)入选。”会上,生态环境部发布了《中国适应气候变化进展报告2023》,并公布了首批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名单。

  “本次纳入试点的39个市(区)涵盖从超大城市到小城市的不同规模,覆盖全国7大地理分区,发展水平、气候类型、要素禀赋等具有代表性,具有较强示范带动作用。”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夏应显说。

  事实上,碳排放广泛存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去年,生态环境部在全国范围内围绕园区、企业、社区、个人、实践基地等类别,开展了绿色低碳典型案例征集活动。2024年“全国低碳日”当天,现场揭晓了获选名单,代表们纷纷分享自己实践和感悟。

  位于辽宁沈阳的宝马生产基地,担负着每年宝马品牌全球近1/3的生产任务,已连续7年获得由工信部评选的“国家级绿色工厂”称号。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戴鹤轩说:“一直以来,我们坚持以绿色‘智’造生产每一台汽车,为客户提供高品质的‘绿色’汽车,这是‘家在中国’的坚定承诺。”

  如今,宝马沈阳生产基地既是汽车工厂,也是生态花园。例如,植被丰富的里达厂区拥有1.1万多株树木和7500平方米生态花园,已成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牛背鹭在北方的栖息地。

  社区作为社会治理体系的最小单元,在绿色低碳发展中最贴近民众。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区永红街道上书房社区党委书记高云分享起她们建设绿色低碳美丽家园的故事时颇为自豪,“依托老旧小区改造,我们在屋顶加装光伏板,给活动用房及周边电动车光伏充电桩提供绿电,还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小区建设,收集净化雨水用于绿化,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

  ■ 城市经济含“绿”量更高

  在探索绿色发展新路的进程中,多地“节”尽所能、变道超车。记者注意到,此次活动首次在非省会城市常州举办,别有深意。

  据常州市委副书记、市长盛蕾介绍,2023年,常州在高质量迈入GDP万亿之城的同时,能耗消费量、能耗强度较“十三五”末实现双下降,碳排放累计下降22.5%,多项生态指标处于历史最佳水平,经济发展的含“碳”量、含“污”量更低,含“绿”量、含“金”量更高。

  尤其是这几年,常州抢抓新能源风口,构建起“发、储、送、用、网”现代产业体系,产业集聚度全国前三,投资热度全国第一。

  漫步在常州,绿牌车、充电桩、光伏板、花园般工厂、公园式产业园区随处可见。记者注意到,这是一座处处践行着绿色低碳理念的时尚之城。

  采访中,有这么一家氢能出行领域的龙头企业——永安行,以创新的低压固态储氢技术在微交通领域中大规模应用,受到大家的广泛好评。就在全国低碳日当天,永安行发布好消息:“市民只需通过APP扫码,即可免费骑行氢能自行车。”

  “目前,我们在全国范围内已大规模投放约8000辆氢能自行车,极大地促进了零碳排放的绿色出行,每年氢能出行人数达500万人次。”永安行董事长孙继胜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今年,我们还将新增投放超20000辆氢能自行车,预计服务氢能出行超过1000万人次,进一步普及绿色低碳出行理念。”

  “未来,我们将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不断完善‘发、储、送、用、网’新能源产业生态闭环,让绿色和新能源在常州更好实现双向奔赴。”盛蕾说。

  ■ 从日常点滴小事做起

  绿色低碳实践不断深化,但转型之路任重道远。2023年是全球有观测记录以来最热的年份,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性重大议题,给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发展带来严峻挑战。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潮流所向、大势所趋。

  据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副主任闫世东介绍,去年,该中心策划并开展了“低碳中国行”“气候行动周”以及“低碳百家说”等一系列主题宣传活动,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和支持,社会公众对于气候变化与低碳生活方式的认知度显著提高。

  当前,我国已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新阶段。“下一步,我们将把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发展的总抓手,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同时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建立有力的政策保障和评估机制,细化气候投融资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刘炳江说。

  “今后,我们还将通过征集短视频、高校社团小额资助等活动,激励全社会广泛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整合各部门、各单位资源,联合各级政府、公益机构、社会组织、NGO组织共同搭建气候传播合作平台,充分挖掘城市低碳转型故事。”闫世东说。

  碳中和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目标。在能源基金会策略传播项目高级主任荆卉看来,“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径存在于社会运行的每一寸机理中,每个人都应该投入更加积极的行动。”

  “希望全社会都能积极参与到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来,从日常点滴小事做起。”刘炳江呼吁,“比如,少开一天车、少用一张纸、节约一度电,形成简约适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共同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为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中国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