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双碳·绿色

中国能源报 2024年05月20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二〇二四年北京市低碳试点创建工作启动

《 中国能源报 》( 2024年05月20日   第 10 版)

  本报讯  记者仝晓波报道 5月15日是第十二个“全国低碳日”。当天上午,由北京市生态环境局、丰台区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全国低碳日”北京主场活动在丰台区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拉开帷幕。现场正式启动了2024年北京市低碳试点创建工作。今年北京市低碳试点申报时间全年开放,定期组织评审。

  活动当天,25家单位申报的项目被授予了2023年度北京市低碳试点优秀项目称号,其中包括14个项目获评先进低碳技术试点、5家低碳领跑者和6个北京市气候友好型区域。

  例如,华能北京热电厂燃机烟气余热利用项目采用高效板式换热、模块化换热等技术和设备,使得排烟温度从85摄氏度降到30摄氏度,年节约天然气8000万立方米、减排二氧化碳16万吨,为国内重型燃机烟气余热深度利用的创新发展树立了标杆;中国民航信息网络公司数据中心绿色化智能化改造项目,通过对现有数据中心的制冷、除湿、电加热系统进行改造,使得数据中心PUE从设计值1.58降至1.295,年节约电量3000多万度,年减排二氧化碳1.9万吨,并获评“国家绿色数据中心”;北京热力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综合能源应用项目创新采用水源热泵、地源热泵、冰蓄冷、能源塔热泵等可再生能源多能互补技术,结合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实现园区100%采用可再生能源,较一般公共建筑碳排放降低60%,年减排二氧化碳3000多吨……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宗志平在致辞中介绍,近年来,北京市积极开展制度建设,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并在重点领域先行先试,构建多层次多领域具有北京特色的低碳试点体系。“近十年来,北京市碳排放量实现稳中有降,万元GDP碳排放在全国各省级地区中保持领先。在2023年全国低碳城市试点评估中,北京在81个城市中排名第一,绿色已成为北京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底色。”

  《中国能源报》记者注意到,在能源结构调整方面,近年来北京坚持“节能、净煤、少油、减气、多绿电”的总体思路,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目前,北京市平原地区已经实现无煤化,2023年煤炭占全市能源消费的比重下降到1%以内。光伏、风电、地热等可再生能源占比提升至14.2%,外埠调入的绿色电力规模占全市外调电比重超过三成。此外,新建建筑要全面推广应用光伏等新能源技术。

  相关数据显示,近十年,北京市在经济总量翻番的同时,万元GDP碳排放累计下降50%以上,2023年为0.29,为全国最优;与此同时,2023年,全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控制在0.17吨标准煤。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应对气候变化处处长明登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北京从2022年开始开展先进低碳技术、低碳领跑者、气候友好型区域、气候投融资工具等四类试点遴选工作,致力于充分发挥各领域标杆的示范引领作用,探索应对气候变化新路径新机制,为首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打造新引擎。

  先进低碳技术试点聚焦绿色制造、可再生能源开发和利用、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碳汇、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等重点领域,遴选出一批技术水平高、减排效益好、示范作用显著的先进技术应用项目,向全市范围推广,以技术变革加速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据介绍,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已经在绿色低碳能源、低碳建筑等8个领域征集了200多个先进低碳技术项目,总投资额上千亿元。其中有26个项目先后获评北京市先进低碳技术试点,初步测算年减碳量可达到51万吨。

  在开展低碳试点工作的同时,北京市还积极参与国家组织开展的各类型应对气候变化试点工作。2022年,北京市通州区、密云区入选国家首批23个气候投融资试点。在同日举办的“全国低碳日”国家主场活动上,生态环境部公布了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名单,北京市门头沟区、延庆区、通州区入选。